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中国古代汉、唐、宋、元、明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2)简述1787年宪法内容。
(3)简述70年代中国打开外交新局面的表现。
(4)简述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辛亥革命既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史学研究关注的重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政府的政治改革使地方政治人物的参政热情日益高涨,同时经济新政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物欲,促进了兴办实业的浪潮。但清政府在铸币、路权上的新政举措却使地方相关群体十分不满……辛亥革命要在全国取得成功,单靠孙中山深刻的革命思想和他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起义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社会大背景的配合,而清末新政在教育与舆论等方面的改革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
——叶明华《清末新政对辛亥革命的间接推动》
材料二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更变而已,不足为异。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
——张謇《追悼孙中山演说》
材料三 清帝不是逊位给一家一姓的王朝,而是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这是它与中国传统禅让的不同之处
——《立宪时刻》
材料四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清帝逊位诏书》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
(3)有人将清帝逊位看作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论断的,请说明你的理由。
1956年7月,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共同发表宣言,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团”,该宣言
A. 成为亚太经合组织的指导方针
B. 奠定了不结盟运动的政治基础
C. 推动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D. 促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
日内瓦会议开始时,周恩来阐述中国外交的基本立场说:“我们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和维护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国家制度不受外来干涉的权利……只要世界各国都遵守这些原则……我们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世界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这段话表明中国政府
A. 提出的和平共处原则成为国际公认准则
B. 尝试用和平共处原则协商解决国际争端
C. 提出的求同存异原则促进会议取得成功
D. 实现了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规定了在发生与第三国冲突时互助的义务。在理论上,条约规定中国有义务在全球范围内驰援苏联;而实际上,也意味着如果中国周边地区的潜在危机加剧,中国将得到苏联的安全保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保障了中苏双方的国家安全
B. 实践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宣告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
D. 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是针对哪两者的关系提出的?
A.祖国大陆与台湾 B.中共与各民主党派
C.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自治区 D.全国人大与全国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