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人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政治态度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总统、议会和内...

有人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政治态度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总统、议会和内阁三者之间处处体现了平衡。这种平衡表现为

A. 实行总统制,总统可以解散参议院

B. 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

C. 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

D. 共和派和君主派在国民议会中力量相当

 

B 【解析】 试题据材料“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是共和主义和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总统、议会和内阁三者之间处处体现了平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实行议会制共和制,不是总统制,故A项错误。法国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故B项正确。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这说明参议院与众议院的制约,不符合“总统、议会和内阁三者之间处处体现了平衡”,故C项排除。共和派和民主派在国民议会中力量相当,也只反映了议会内部的制约,故D项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位政治家在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时曾指出:“毫无疑问,我们的宪法之所以恒久,就在于他简洁。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美的大厦。”其意在肯定1787年宪法

A. 条文与体系的完备性

B. 所蕴含的原则与精神

C. 各项内容具有前瞻性

D. 实践不受时代而调整

 

查看答案

钱乘旦先生认为,英国最符合“统一民族国家——建立专制王权——克服专制王权”这一进入现代化的常规路径,走得是最顺利的。英国在“克服专制王权”这一环节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一步是

A. 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国

B. 两党制的形成

C. “光荣革命”的胜利

D. 《权利法案》的颁布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的政治主张是共和主义,单以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就有责任从事革命。”“而且共和政治不仅因为他是政治的根本原则,适合于中国国民的需要,并且在进行革命上也是有力的。”

——宫崎滔天《三十三年之梦》

材料二  农村包围城市表面看起来很怪异,实际上却有很多精妙之处,它在当时促使中国革命的成功,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材料三  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成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从事革命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思想成果。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包围城市”的实践成果。如何理解其“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富国强民”道路和“根本转型”的内涵。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者的共同目标。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受到“作为时代特征的冒险精神”影响的西方传教士,远涉重洋,揭开了中西文化交汇激荡的历史篇章。同时也掀起了一场“天儒冲突”。天儒礼仪之争,最初只是一个译名之争。基督教中的造物主Deus音译为“徒斯”,但这两个字的中文含义不明,利玛窦强调耶儒相通,采取“多与孔、孟合”的路线,将其译为“天主”或“上帝”。除此之外,礼仪之争更主要的是祭孔和祭祖问题。中国传统的家庭作为一个基本的“宗教”单位,宗教信仰的发生、传授,宗教仪式的举行多以家庭为中心。中国传统的宗教仪式主要是对祖先的拜祭。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教师在伦理关系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孔夫子作为“万世师表”,被中国人当作圣人一样受到供奉祭祀。祭孔因而也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重要内容。然而基督教是把尊奉和敬拜天主作为第一教义,这是其十戒中的第一条。礼仪之争由一个理论问题演变成清王朝与教廷之间的直接冲突。清朝雍正年间,终于全面禁止了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据刘海鸥《天儒冲突:中西方家庭伦理的初次冲撞》整理

材料二  19世纪40年代,西方列强的炮火迫使中国人打开国门,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现代化的西方文明逐渐渗入中国社会,中国传统家庭伦理遭受冲击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近代以来历次思想解放运动都提出了“婚姻革命”的口号,要求打破非人道的婚姻制度,建立起男女社交公开、恋爱自由的婚姻制度。“世事新,男女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男女平等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中都不同程度地批判了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把妇女问题作为改造社会的基本问题。1920年陈独秀在《男系制与遗产制》中认为中国的男子血统观念格外发达,女子地位格外低,“宁可以承继旁系的男子,嫡系的女子反没有承袭遗产的权利。”建议男女同时平等地拥有财产继承权。

——据李桂梅《略论近代中国家庭伦理的嬗变及其启示》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天儒冲突”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这次冲突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家庭伦理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的太学和州县学多有名无实,朝廷只好转而支持民间或私人创办书院,以补官学之不足。自北宋初就名闻天下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在南宋中期相继复兴。之后,各地争相效法,纷纷建立书院,延聘名师硕儒,聚徒讲学。二十几年后,蔚然成风,呈鼎盛之势。南宋书院大部分集中分布在江南之地,以江西、湖南、浙江、福建为最多。特别是朱熹、陆九渊等一批理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弟子都在江南地区讲学,遂使这些地区成为书院最发达之地。

——摘编自王炳照《中国古代书院》

材料二  清代新建的书院达781所,其中民办占9.65%,官办占78.74%,其他占11.61%。从道光年间到清末,传教士在中国创办90余所教会书院,分布在30多个城市。洋务运动后,书院“假西学为中学之助,即以中学穷西学之源”,“西学自当以中学为本而提纲挈领”。在晚清重臣张之洞设立的经心、尊经、广雅等书院中,传统经史之学占主要地位,也逐渐传播西学。甲午战后,书院仍然固守传统教育模式,以经史之学为主,以培养科举人才为取向,落后于时代需要。1901年,清廷再次发布上谕,改书院为学堂。至此,书院开始退出历史舞台,被学堂及新式学校所替代。

——摘编自韩凌燕《传统书院在近代的变革》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宋书院的性质,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书院与南宋书院相比呈现出的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书院变革的历史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