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各阶层不断斗争探索。争取民族独立自强、追求社会进步成为近代中国的潮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高二某班同学对近代中国某一历史事件的描述
材料二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一个世纪过去了,辛亥革命的火种穿越百年,世代传承,续写民族富强繁荣的辉煌!
——2011年12月15日对明清史学家、北大历史系教授王天有的访谈
材料三 ……这些国耻
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
——摘自于蒋介石《中国之命运》(1943年)
请回答:
(1)请判断材料一中的“救亡图存运动”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具有怎样新的时代特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为中国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
(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为探索民族独立的道路做出了哪些新贡献?
中国古代“市”经历不断发展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二 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叶适《水心文集》),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镊、为负贩”。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
——傅宗文《宋代草市镇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3)比较材料一、二、三,指出“草市”与“市”的区别。“草市”的出现有何意义?
儒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 (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但在政治学领域,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
——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材料三 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
——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孟子、荀子的政治思想。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儒学传承与创新的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加以说明。
马克思、恩格斯以“叙述历史”的方式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宣言》迄今是全球公认的“传播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是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指南,这一“政治文献”出现的主要条件是
A.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
B.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C. 近代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D. 欧洲政治经济学理论
“帝国议会不是一个‘假议会’,虽然总理与政府都由皇帝任命,但是如果他们没有议会多数的支持,几乎无法执政,因为议会享有立法权。”作者对近代德国政体的看法是
A. 近代德国政体专制是实,立宪为虚
B. 帝国议会是最高的立法机关
C. 议会支持德国皇帝与政府的工作
D. 德国政体不乏民主成分
美国历史上有多位总统曾在众议院被提案弹劾。1974年7月,众议院司法委员会投票通过了弹劾总统尼克松的三条罪状,即阻挠司法工作、滥用总统职权和蔑视国会传调录音带的命令。这表明
A. 总统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B. 众议院具有普遍的民主性
C. 国会的权力高于总统的权力
D. 分权制衡有利于监督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