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
A. 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
B. 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
C. 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
D. 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题文)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
A. 摧毁了门阀政治
B. 扩大了政权基础
C. 促进了社会公平
D. 与人才培养脱节
为了防止地方官员在预留的空白文书纸上作弊,朱元璋实行了半印勘合制度。规定凡文书纸上均须加盖半印(即关防官印),以便核对。这一制度的设置旨在
A. 确保文书安全
B. 削弱丞相权力
C. 加强中央集权
D. 提高行政效率
《资治通鉴》记载了唐代宰相刘祎之的名言:“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天子之命)”。这体现了唐代
A.政治制度的民主进步性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
C.统治中枢的分权制衡性 D.皇权独尊地位有所削弱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中正评议人物时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南朝时期,中央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中正的品第成了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这一变化反映出
A. 世家大族完全垄断了中央的权力
B. 原选官标准被彻底废除
C. 中正官开始成为世家大族代言人
D. 中正官的权威日益下降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此记载反映了汉武帝推行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郡国并行制度
D. 推恩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