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铜表法》 规定了“同态复仇”:指氏族、部落成员遭到外伤害时,受害者给对方以同样的方式,按受伤害的程度实施正当的复仇,即“以眼抵眼,以鼻抵鼻、以耳抵耳、以齿抵齿、以命抵命”。它的出现
A. 保护了奴隶的权益
B. 限制了复仇的范围
C. 保护了财产的私有
D. 限制了奴隶主权利
邓小平视察南方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两个“体制”分别指
A. 人民公社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计划经济休制;多种所有制并存体制
D. 混合经济体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55年,有共同遭遇的亚非29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周恩来总理在会上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这一方针的提出
A. 深化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修正了“一边倒”外交方针
C. 使两大阵营关系缓和
D. 打破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
第一张《新华日报》于民国二十七年创刊,有《蒋委员长告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还有彭德怀撰写的专论,文章从华北抗战的新形势,五个月来抗战的收获,抗战中遭遇严重失利的原因,持久抗战胜利的因素等四个方面论八路军对抗战形势及抗战任务的认识。对上述资料所提供的信息,认识较为准确的是
A. 报纸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战斗中起到推动作用
B. 国共双方都强调了全民抗战、持久抗战的决心
C. 报纸凸显了抗战中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的精神
D. 八路军开展敌后游击战以牵制日军成为主战场
19世纪末期,洋货消费已遍及中国社会各阶层。许多农民争服洋布,中产之家及上流社会享用洋货已成时尚,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诸如羽纱、法兰绒、钟表、玻璃等洋货,而且其售价也并非贵得惊人。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是鸦片战争带来社会变迁的表现
B. 反映了国人消费能力的普遍提高
C. 清末国人的消费结构与消费内容均发生较大变化
D. 洋货的流行促使小农经济破产
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人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领事裁判权
A. 开启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
B. 是一项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
C.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
D. 直接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