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这些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启蒙思潮’,但这些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作者评价的是
A.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C.宋明理学的兴起 D.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李贽——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B. 黄宗羲—一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并非神圣不可侵犯
C. 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
D. 王夫之——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古代有位思想家在回答弟子的提问时说:“虽草木,亦有理存焉。一草一木岂不可以格?如麻麦稻粱,甚时种,甚时收,地之肥,地之硗,厚薄不同,此宜植某物,亦皆有理。”这位思想家是
A. 朱熹 B. 王阳明 C. 顾炎武 D. 王夫之
下图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长方框中应填写
A. 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B. 美洲白银大量进人中国
C. 佛教思想融人儒学理论体系
D. 《本草纲目》翻译成外文出版
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A. 法家思想的衰微
B. 黄老之学被推崇
C.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 程朱理学的盛行
学完“百家争鸣”后,某班几名同学将本班各科老师“对号入座”,你认为其中不恰当的是
A. 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的风范
B. 英语老师着装时髦,特别讲究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
C. 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真传
D. 数学老师是法家弟子,学期初他就制定了班规,并严格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