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至17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人的思想从基督教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二者
A. 斗争矛头都直指罗马教皇
B. 都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
C. 都推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D. 都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
《元史百官制》中说:“世祖即位,登用老成(老儒),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这充分说明
A. 元代职官与宋代相比没有变化
B. 地方机构长官为蒙古人和汉人,掌握实权
C. 反映了当时民族团结和融合
D. 元代地方设行省,行省之下则有路、府、州、县
唐代中期后,儒学中出现了一批“异儒”思潮,对以前的儒家经典和圣言提出了怀疑和批判,如史学家刘知几就在其《通史》中首次倡言“六经皆史”。对该史料的分析、推理正确的是
A. 说明在唐代儒学主流地位严重动摇
B. 说明在唐代学术氛围比较宽松
C. 说明在唐代儒学的发展趋向平民化
D. 说明在唐代儒学信仰有待于重构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帝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十科举人。这反映出隋朝
A. 开创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员
B. 继续沿用察举制并有所发展
C. 表明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
D. 重视官员的德行与考试成绩
“他虔诚地研究人的良心希望在良心里找到正义和行善的义务;他以为真理高于习俗,正义高于法律;他使道德脱离宗教。如果我们认识到那时雅典社会的宗教习俗,就不难明白他为什么不为民众所喜爱,为什么公民们对他如此的愤怒。他促使雅典社会正日益地远离古代的信仰和古代的制度。”文中的“他”应当是
A. 梭伦
B. 普罗塔戈拉
C. 西塞罗
D. 苏格拉底
19世纪工业化后,欧洲开始面临周期性经济衰退和危机,第一次大萧条出现于1873﹣1895年之间。欧洲农业利润的下降最为明显,如1890年代小麦价格跌至1860年代的1/3。当时各国对此反应不一,如丹麦积极推行农业现代化,德国、法国以关税制度维持农产品价格,只有英国态度特殊,未采取积极应对策略。英国态度特殊的最主要原因是
A. 不重视农业发展
B. 工党长期执政
C. 忙于对外殖民扩张
D. 从事农业者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