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的人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满奴”。这说明
A. 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的变化 B.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 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 D. 封建陋习已经丧失社会土壤
某同学在网上查资料时发现如下一段民谣:“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此民谣应出自
A.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B. 义和团运动期间
C. 辛亥革命期间
D. 北伐战争期间
晚清一位人士曾上书朝廷:“自闻警以来,台民慨输饷械,不顾身家,无负朝廷……何忍弃之?全台非澎湖之比,何至不能一战?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臣督死守御。”该“上书”针对的是
A. 英国侵占香港岛
B. 俄国侵略新疆
C. 清政府割让台湾
D. 列强瓜分中国
下列关于太平天国的事件中,能够与当时世界历史潮流同步的是
A.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 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C. 严惩外国侵略者
D. 反对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
英国人赫德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期间(1863—(1908),依照英国模式运作的海关高效廉洁,关税收入累翻。同文馆、洋务派军工厂等资需均系关税。恭亲王奕对赫德说:“中国官员均不可信,幸海关有诚实之外国人”。上述史料信息说明
A. 清政府外交政策委曲求全导致丧权辱国
B. 英国侵华严重阻碍中国民族经济发展
C. 西方近代海关制度引入中国有一定进步意义
D. 西方经济进入注重资本输出的垄断阶段
“当时的人对于(《南京条约》)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他们觉得外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经不易防范,现在有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直到清朝末年,文人忧国者莫不以五口通商为后来的祸根……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民国时期历史学家蒋廷黻的这段话反映出
A. 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反映一定的时代思想与社会现状
B. 《临时约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国民,人民比清末更爱国
C. 五口通商对中国并没有危害,而是有利于中国与世界交流
D. 外国对中国的侵略方式发生改变,间接统治变为直接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