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麓教授认为:“在当时要在充斥封建主义酒文化的田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不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落不了户的。”他旨在说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A. 是一种资本主义的思想
B. 是一种极端反动腐朽的思想
C. 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
D. 不同时期的作用是不同的
从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古改制”,再到新文化运动中一些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反映出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
A.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逐步加深
B. 西方列强的侵略,西学传入中国
C. 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D. 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
有学者指出,洋务运动虽然在客观上开启了近代中国文化启蒙的源流,但它只能算作是一支意韵朦胧的启蒙前奏曲。该学者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洋务运动
A. 坚持“中体西用”的立场
B. 消除了“夏夷之防”观念
C. 大力引介西方先进科技
D. 推动了中国军事的发展
鸦片战争前后对西方国名的翻译,基本是带“口”旁的音译名,如英咭咧、咪唎、咈囒哂,提到西方各国时译名通常加上:“夷”“逆”或“酋”,如“米夷”“咈囒哂夷”“法夷”;近代后期,对各国国名的翻译多用褒义词,如“美”“英”“德"“法”。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
A. 对西方认识的不断深入
B. 摆脱了天朝上国观念
C. 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D. 实现了外交的近代化
1839年9月,在广州禁烟已有9个月的林则徐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指出:此蕞尔小邦,若大军远征,势必路途遥远、补给困难,绝对不会出此下策。据此可知,当时的林则徐
A. 一味排外不了解敌情
B. 思维固化且盲目自信
C. 顽固守旧排斥新知识
D. 愚昧无知且刚愎自用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的着眼点在于
A. 新思想,新文化
B. 历史地理方面
C. 社会制度方面
D. 军事技术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