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曾写下“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震撼人心的诗句,从“六经皆史”角度,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唐朝
A. 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B. 君主专制日趋削弱
C. 地方割据日趋严重
D. 人民生活日趋困苦
我国古代某一时期,国家统一、民族融合,青瓷与白瓷闻名世界,火药出现,其京都为当时东西文明的交汇中心。这一时期应是
A. 东汉
B. 唐朝
C. 明朝
D. 北宋
元代王祯《农书》记载:“木奴千,无凶年。木奴者,一切树木皆是也,自生自长,不费衣食,不忧水旱,其果木材植等物,可以自用。有余又可以易换诸物,若能多广栽种,不惟无凶年之患,抑亦有久远之利焉。”作者在这里强调广种树木的作用在于
A. 能够提高粮食产量,改善百姓生活
B. 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C. 能够防止自然灾害,解决衣食问题
D. 比种粮食成本低,经济效益也会更好
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在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据此判断,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
A. 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B. 批判宗教神学
C. 提出民主制度的构想
D. 促进思想解放
“每个人都必须把自己的一切权利转让给全体,没有人可以例外;同时人人都应当获得同等的权利。”材料着重论述了
A. 人民主权说
B. 天赋人权说
C. 社会契约论
D. 人生而平等
1520年,马丁路德发表了《论基督教徒的自由》一文指出:“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而得生’。我们的得救,无需借助机构来实现。”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 讲诚信的人一定会因为他的信义而重新被他人认可
B. 有信义的人一定会因为其信义获得新生
C. 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的事先安排
D. 世间俗人直接对话上帝,灵魂就可得到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