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的启蒙学者,从中国的文化中悟出了一个道理:政府的目标是人民的幸福,如果背离这个目标,人民就会造反和革命,直至把它推翻。下列思想不能体现这一道理的是
A. 民贵君轻
B. 君舟民水
C. 君权神授
D. 为政以德
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祭祀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宋代祭祀礼仪的上述变化主要归因于
A. 科举制度不断成熟
B. 理学正统地位确立
C. 小农经济相对发达
D. 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他试图从精神层面化解16世纪的社会危机,强调突出个体道德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否定用外在的天理来管束人心。“他”是
A. 程灏
B. 朱熹
C. 陆九渊
D. 王阳明
黄宗羲、唐甄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这说明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
A. 根植于高度繁荣的农耕经济
B. 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 本质上是传统思想的继承发展
D. 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论述“民水君舟”的荀子曾在《王制》篇中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这反映出荀子
A. 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
B. 从民本角度论述尊君思想
C. 认为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
D. 对君主专制反民本的批判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善师西夷者,能制西夷;不善师西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
——《海国图志》
材料二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 1898年,《孔子改制考》问世,对当时思想界震动很大,被梁启超形容为“火山喷发”。这一著作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的理论,还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材料四 一、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二、建设共和政府,三、土地国有……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代替旧政府,……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五 新文化运动时期,吴虞以言词激烈而名噪一时。他在文章中公然称呼孔子为“盗丘”,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思想主张。
(2)同是向西方学习,材料三和材料四的思想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从国体、政体角度回答)
(3)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否赞同吴虞的观点?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有何特点?出现这样的历程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