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A. 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 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 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D. 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1940年与1926-1927年相比,苏联工业品价格提高5.5倍,而农产品价格只提高2.32倍。据此可知当时的苏联
A. 工农业经济比例失调严重
B. 工业化成就显著
C. 农民为工业化作出了牺牲
D. 农产品严重过剩
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 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 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 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A. 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 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 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 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以“狮子”和“狐狸”见称的罗斯福,面对大危机审时度势、大胆突破,采取“三R”(复兴、救济、改革)行动对经济进行干预。新政的措施之一是实施“蓝鹰运动”,下列项中属于执行该措施的机构是
A. 联邦银行
B. 全国工业复兴署
C. 农业调整署
D. 紧急救济署
如图反映了1920—1929年美国工资指数和生产指数的变动情况。据此可知,当时美国
A. 工人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 政府适度干预推动了生产发展
C. 工人生活水平未获得提高
D. 经济危机爆发的因素日积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