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这表明列宁
A.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 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 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
1971年,美国建议,从联合国中取消“中华民国代表权”属于重要问题,需大会三分之二多数通过,可以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进入联合国,但不剥夺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美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力图使台湾当局在联合国有一席之地
B. 要求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坚持在国际上孤立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D. 拉拢新中国以增加与苏联斗争的力量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马克思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曾称太平天国为“中华共和国”“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政权”。1902年,孙中山则说:“太平天国一朝为吾国民族大革命之辉煌史……为今日吾党宣传排满好资料。”马克思、孙中山对太平天国的评价
A. 符合革命史观,角度相同
B. 符合现代化史观,立场相同
C. 符合革命史观,角度不同
D. 符合文明史观,立场不同
1954年1月15日,毛泽东致电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在电报里开列了10种中外各类宪法的书目,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在京的中央委员抽时间阅读:(一)1936年苏联宪法及斯大林报告;(二)1918年苏俄宪法;(三)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四)1913年天坛宪法草案,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五)法国1946年宪法。材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订
A. 主要受苏联宪法的影响
B. 以资本主义宪法为反面材料
C. 确立了社会主义原则
D. 具有历史视野和世界眼光
“划分欧洲势力范围的最后一幕,在1961年8月13日凌晨上演。……在柏林的苏联占领区和另三个西方国家占领区之间,立起铁丝网,隔离起来,另外还围绕整个柏林修盖起围墙。”与此材料相关的时代背景是
A.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
B. 二战胜利结束
C. 美苏冷战局面形成
D. 古巴导弹危机
某同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他查阅了以下相关的历史书籍。依据你的判断,他研究的历史主题最有可能是
A. 殖民体系的崩溃
B. 两极格局的瓦解
C.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 第三世界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