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工人劳动的产物,应归工人所有;孙中山以纺纱织布为例,认为棉布的制成除工人外,也离不开种植棉花的有关人员,因而其认为马克思的观点“忽略了社会上其他各种有用分子的劳动”,从而提出“民生问题才可说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据此可知
A. 二者都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弊端
B. 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C. 民生主义源自于剩余价值学说
D. 三民主义比马克思主义先进
“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主要反映了法家
A. 主张重赏
B. 主张以德服人
C. 主张“法治”
D. 主张选用贤能
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A. 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问题
B. 中国人民的民主权利问题
C. 民主革命胜利后的革命前途问题
D. 对待工农革命的态度问题
某作家声称:“我所创造的形象,有许多都是从人类心灵活动,或是它们表现在外面的行为中吸取来的。”他要使“读者们细致的头脑里,记住一些高尚美丽的理想”。下列作品中,与此艺术风格相一致的是
A.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B. 《格尔尼卡》
C.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D. 《老人与海》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
A. 构建与国家政权相话应的意识形态 B. 确定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 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 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1952年,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指出,“俄文,它是列宁、斯大林的语言,它是社会主义大门上的一把钥匙”;1984年,教育部宣布“英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现代中国两个不同阶段“外语热”的变化从根本上取决于
A. 社会文化心理的需求
B. 政府政策的导向
C. 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D. 国际形势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