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春秋时期)国家像一个放大了的家庭。君主统而不治;大夫们很重要,不是因为其职位,而是因为他们是君主的亲戚,或是显赫家庭的家长。”这主要反映了
A. 宗法观念的延续
B. 分封体制的完善
C. 君主权力的衰微
D. 官僚政治的建立
晚清畅销小说《痴人说梦记》以一场梦为结尾,梦中的上海没有外国巡捕,建筑没有外国招牌,有的是中国人的工厂和学校。这反映了当时国人的最大愿望是
A. 发展民族工业
B. 创办近代教育
C. 实现民族独立
D. 建立民主政治
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在《俄罗斯史》中写道:“1917年布尔什维克的胜利与列宁的活动分不开。列宁在他的《四月提纲》中采取了极端不妥协的立场。”这个“极端不妥协的立场”是指
A. 宣布要以暴力方式夺权
B. 提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C. 宣布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D. 提出消灭封建土地制度
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农业形态的官僚体系。”材料意在强调
A. 农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根本
B. 中国古代经济属于自然经济
C. 古代中国不可能实行民主政治
D.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
A. 力图拜托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 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 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 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孙中山认为,民国建立之后,三民主义只剩下一民主义了,并于1913年春演讲时称:“……不难以平和办法,逐渐促社会之改良。”“一民主义”指的是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民主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