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健在《中国经济通史》提到,“西汉时期,冶铁业非常发达。据考古发掘,在北京清河镇、山东藤县、河南鲁山、南阳、巩县、方城和江苏的利国驿等地,都发现过汉代冶铁遗址。其中以南阳、巩县两处冶铁遗址规模最大。”这本质上反映了
A. 中原地区农业发达
B. 河南冶铁业发达
C. 政府重视手工业
D.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美国二战后的巨额贸易顺差以及由此导致的国外清偿力不足可能导致美国经济衰退,而该政策正是要通过增强西欧的出口能力使之获得美元从而增加从美国进口商品的能力。”材料所述的美国政策
A. 揭开了美、苏冷战对峙的序幕
B. 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C. 使欧洲纳入了美国的势力范围
D. 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1964年1月,中国与法国建交,这一事件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被舆论称为“外交核爆炸”。法国成为西方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也成为当时唯一能与中美苏三大国同时对话的国家,外交空间顿时豁然开朗。下列对此解读确的是
A. 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出现裂痕
B. 促进了西欧国家进一步走向联合
C. 推动了新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D. 昭示中法两国外交独立自主特性
“在目前的形势下,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加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相互合作,并拟定民主政府的施政纲领,业已成为必要,时机亦已成熟,……但欲实现这一步骤,必须先邀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一个会议。”这次会议
A. 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B. 探讨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
C. 决定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 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列宁的讲话遭到孟什维克党人的强烈反对。布尔什维克党内也有很多人不理解。他们认为当前的任务应是巩固工农革命民主专政,而不是争取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一情况说明了
A. 十月革命后党内路线之争十分激烈
B. 俄国二月革命的条件并未十分成熟
C. 革命党人未对临时政府有清晰认识
D. 苏维埃已经掌握了俄国的主要权力
1912年宣统帝退位诏书中清室退位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是清帝逊位让与的对象只能是共和立宪之国体,即中华民国﹣﹣人民的共和国,而不能是另一个王朝,另外一个一家一姓之皇帝。这表明此诏书
A. 蕴含一定的契约精神
B. 宣统帝认同民主共和政体
C. 彰显权利与自由原则
D. 标志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