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1945年8月14日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就对日作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解决双方争议问题签订的条约,条约有效期为3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决定重新签订中苏之间的条约。这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是
A. 独立自主
B. “一边倒”
C. “另起炉灶”
D.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953年“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通过举手和无记名投票产生。1979年“人大选举法”进行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这一变化
A. 有利于公民正确行使民主权利
B. 保证了公民行使民主权利不受干预
C. 表明我国开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D. 说明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进程
1938年10月,陈嘉庚以华侨参政员身份,从新加坡向国民参政会发来“敌未出国门前言和即汉奸”的电报提案,获大会通过,被誉为“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该提案的“伟大”之处在于
A. 坚持抗战到底的民族独立精神
B. 坚决反对蒋介石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成功的制止了国民党亲日派的投降倾向
D. 鼓舞北平守军奋起保卫卢沟桥
“2月19日,外交部长陈友仁和欧马利分别代表中英两国政府在《收回汉口英租界之协定》上签字,规定中国正式收回汉口英租界,在英租界区域设立外交部汉口第三特别区。”这份时事报道应发表于
A. 湖北军政府成立时
B. 国民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新中国成立初期
五四运动之后,学生联合会的发刊词明确指出:学生界知道中华民国是国民公有的,不是一二人所私有的。学生既然是国民的一部分,就有预闻国事之权。这表明五四运动
A. 使学校成了政治机关
B. 使学生取得了国民身份
C. 增强了学生的政治觉悟
D. 增强了学生支持政府的意识
近代中国某一报纸刊登过如下文章:《民族的国民》、《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告非难民生主义者》,该报纸是
A. 《时务报》 B. 《国闻报》
C. 《申报》 D. 《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