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乐九年(1411)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
A. 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的治国理念
B. 明清时代君主专制走向反动
C. 文化专制开始影响了市民生活
D. 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基础
唐诗及以前的诸文体大多属于精英文学,深沉庄重,简洁精练;宋词及以后的诸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出现这种变化的历史原因不包括
A. 商品经济趋向繁荣促使市民阶层的扩大
B. 社会生活因没有了纲常教化带来的大众情感愉悦
C. 印刷术等技术创新利于彰显平民的审美诉求
D. 古代文明发展和文明交流等因素的综合结果
宋代是雕版印刷术的黄金时代,还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国出现了福建等三大印刷中心。这种状况表明
A. 经济重心南移到珠江流域 B. 政治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
C. 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 D. 手工行业分工呈现精细化趋势
德国哲学家阿道尔诺说:“在启蒙精神发展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的有一定的理论观点受到毁灭性的批判。”那些被“毁灭性批判”的观点不包括
A. “一个国王、一种法律、一个信仰”
B. “上帝是宇宙的主宰,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帝”
C. “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
D. “只有君主才有权利思考、决策,其他人只有执行的义务”
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A. 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 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C. 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 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他承认人为万物尺度,同时认为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反对真理的相对性,他认为人们能够发现独立于人类欲望之正确和公平的恒久原则。在教育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中“他”主张的是
A. 人的感觉是万物尺度
B. 教育使人认识美德
C. 人非达到目的工具
D. 法律是理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