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
A.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 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
C. 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 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
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说:“中国历史,二千年前是封建政治,后二千年是郡县政治。”这两种“政治”的根本区别主要集中于
A. 地方的管理方式上
B. 选拔官员的方式上
C. 经济政策的制定上
D.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上
钱穆先生在其《中国文化导论》中说:“封建社会是各有封疆的,各各关闭在各自的格子里面……诸侯们各自涨破了他们的各自格子,……郡县的新国家,便逐渐形成,其姿态与性质,与旧的封建国家决然不同。到战国时,七国乃至九个大强国,几乎全是郡县的新国家了。”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分封的诸侯国是小国寡民
B. 战国产生了中央集权国家
C. 各国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
D. 郡县出现适应了争霸需要
荀子曰:“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引文的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 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制
B. 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C. 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D. 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春秋晚期晋国大夫赵襄子一日之内拔擢中牟两位出身耕稼的读书人为大夫,并“予以田宅”。于是“中牟之民弃田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 官学兴盛人才辈出
B. 贵族政治受到冲击
C. 土地兼并井田瓦解
D.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礼记·大学)有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这说明春秋时期
A. 家国同构是统治者的政治诉求
B. 君父同伦掩盖了阶级等级差异
C. 家国同构的观念业已深人入心
D. 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