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帝国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问题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周恩来的这段讲话是在
A. 日内瓦国际会议
B. 中印边境谈判会议
C. 万隆亚非国际会议
D. 中苏建交谈判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其中“另起炉灶”是指
A. 在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和特权之后再与西方国家建交
B. 在否定了国民政府屈辱外交后再和他国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C. 在两极格局之下权衡利弊之后选择倒向苏联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D. 在废除北洋政府时期的外交政策后再考虑和他国建立外交关系
1992年,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和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在香港进行商谈,并取得了共识,称之为“九二共识”,其具体含义是
A.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 海峡两岸可以实行“一国两制”
C. 海峡两岸同源同宗血浓于水
D. 海峡两岸应该和平解决争端
著名实业家张謇说:“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由此可见,张謇认为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是
A. 推翻清朝统治
B. 否定了帝制的存在
C.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D. 推翻了封建私有制
直接受太平军威胁的清朝地方官员曾国藩、李鸿章等人认识到,在军事上,太平天国借用了西洋技法,因而需“借洋兵助剿”;在中央的桂良等人也力主改变国策,向西方学长技。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A. 加速了清政府统治的瓦解
B.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C. 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D. 获得了知识分子群体的支持
“陛”本来是指宫殿的台阶,“陛”的两侧有近臣持兵刃站列,以防不测,群臣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后来,“陛下”代指皇帝。“陛下”称谓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
A. 专制皇权不容逾越
B. 皇帝安危国之大事
C. 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D. 皇帝显示自己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