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A. 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
B. 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
C. 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
D. 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
17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革命和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均首先宣布废除封建贵族制度,代之以财产资格限制为特征的社会标准,这为社会成员由此岸到彼岸,改变其社会地位提供了平等的舞台。这种制度变革( )
A. 为下层民众社会革命树立了榜样 B. 促成国家权力转移到议会
C. 利于欧洲政党政治的普遍形成 D. 推动了工业经济社会的到来
1913年,比尔德出版《美国宪法的经济观》,他在书中,逐一列出了55个制宪人士的经济状况,并论证了他们如何从维护各自的利益出发而影响了宪法的成文,并进一步指出美国宪法是参与制宪会议的货币、公债、制造业、贸易和航运4个利益集团发起和推动的,是55个有产者利益博弈的结果。据此可知,当时作者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
A. 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立国原则
B. 顺应了自由主义的时代潮流
C. 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他阶层的利益诉求
D. 代表了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利益
自1789年到2003年,美国总统共用了1484次常规否决,国会推翻的否决为106次,大约有7.5%的总统否决被国会推翻。这表明
A. 美国总统权力不断扩大
B. 美国难以实现权力制衡
C. 政府遵循美国宪法原则
D. 联邦总统维护选民利益
电影《女王》中有一场景:1997年,在英国议会大选中获胜的布莱尔首相前往拜见女王。车队进入白金汉宫时,女王私人秘书罗宾对女王说:“夫人,首相到了。”女王说:“准首相,罗宾,我还未任命他呢。”“女王”可以这样说,是因为在英国
A. 首相应对英王负责
B. 首相需由英王任命
C. 英王直接领导内阁
D. 英王有权创制法律
汤因比曾评价说,“顺利地在旧瓶里装进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旧瓶爆炸”,并认为这“可以说是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这种胜利应该当作是一种惊人的技艺。”汤因比是在评价
A.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 美国联邦共和国的建立
C. 法国共和制战胜君主制
D. 中华民国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