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人赫德取得了中国海关管理权。赫德借鉴西方的会计、稽查、人事等制度对中国海关进行了有效改革,使关税收入大增。恭亲王奕䜣曾感慨道:“中国官员几乎无人可信,外国人的报告较为可靠。”材料意在说明
A. 外援促使清政府政策更加开明
B. 引进西方制度已成为社会共识
C. 学习西方科技以维护清朝统治
D. 清廷内部对西方的认识出现分化
《中英虎门条约》(《南京条约》附约)中的“领事裁判权”规定英人华民交涉词讼对英人如何科罪,应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当时作为清朝谈判大臣的耆英得意洋洋地认为,这一条款的订立,“杜绝衅端,永远息争相好起见,两无偏枯,亦两无窒碍”。此材料突出反映了
A.领事裁判权是近代中国司法主权半殖民地化的一个标志
B.当时统治者严重缺乏近代法权观念
C.耆英试图维护传统的朝贡礼仪外交体制
D.领事裁判权的实施促进了国人法律意识的转变
到1910年,普鲁士多数要职仍被贵族占据。在国家级官员方面,11名国务大臣中,有7名出身贵族;在地方12位省长中,有11人出身贵族。据此可知
A. 德国议会对君主的限制流于形式 B. 贵族精英的特权在政治上得以延续
C. 新贵族与资产阶级有共同的要求 D. 权力相对集中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A. 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
B. 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
C. 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
D. 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
17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革命和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均首先宣布废除封建贵族制度,代之以财产资格限制为特征的社会标准,这为社会成员由此岸到彼岸,改变其社会地位提供了平等的舞台。这种制度变革( )
A. 为下层民众社会革命树立了榜样 B. 促成国家权力转移到议会
C. 利于欧洲政党政治的普遍形成 D. 推动了工业经济社会的到来
1913年,比尔德出版《美国宪法的经济观》,他在书中,逐一列出了55个制宪人士的经济状况,并论证了他们如何从维护各自的利益出发而影响了宪法的成文,并进一步指出美国宪法是参与制宪会议的货币、公债、制造业、贸易和航运4个利益集团发起和推动的,是55个有产者利益博弈的结果。据此可知,当时作者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
A. 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立国原则
B. 顺应了自由主义的时代潮流
C. 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他阶层的利益诉求
D. 代表了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