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载:“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人名)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在职七年,器用充实。”材料中所述发明
A. 代表古代冶金技术的新发展
B. 是古代灌溉工具的重大创新
C. 表明古代冶金材料的新创造
D. 是古代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论语》载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意思是不管父亲是否正确,他责骂或责打你,作儿子的都应该在脸上挂着愉悦的神色,否则,就会伤慈父之心,就是不孝。荀子认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乃“人之大行”,可谓大孝。这说明苟子的主张
A. 丰富了民本的内涵
B. 发展了孝道的思想
C. 强调了仁爱的意义
D. 突出了德治的主张
据《左传》记载,鲁成公与晋侯朝拜周简王,会同刘康公、成肃公准备共同伐秦的时候,刘康公对成肃公在社庙接受祭品时失礼不敬的行为强烈不满,他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由此推断当时的情况是
A.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 君主直接控制地方
C. 分封制已彻底瓦解
D. 宗法制受到了挑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伦威尔解散议会
材料二英吉利共和国的最高权力由护国主和代表人民的国务会议共同掌管;护国主终身任职,兼任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陆海军总司令,并拥有任免官吏和赦免罪犯的权力;护国主每三年召开一次议会,议会从召集之日起未满5个月不得解散;议会为一院制,立法权属于护国主和议会,议会法令须经护国主同意方能生效;各地议员名额由文件具体规定,一些小选邑应被取消选派代表权,名额转交给各郡和较大的城市;财产不足200镑者不得参加竞选,天主教徒和参加议会战争者丧失选举权;行政权归护国主和国务会议,护国主的内外政策必须征得国务会议的同意;国务会议的人数在13~21人之间,其成员由护国主任命,终身任职。
——《施政约法》
(1)依据材料归纳“护国主”拥有哪些权力?由此可见“护国政体”的实质是什么?
(2)有人说“护国主”是“不叫国王的国王”。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它们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纵向序列。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
在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漫长过程中,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并不是平行的、各自独立的。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横向发展一方面受纵向发展的制约,一方面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横向发展与一定阶段的纵向发展相适应,就往往能促进和深化纵向发展。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史·总序》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中国历代王朝的监察系统都是支撑皇权的重要支柱之一。
材料一“刺史”即是刺举不法之人。(汉)武帝时称部刺史,全国划分为十三个部(州),每部(州)包括若干个郡。每年秋八月,刺史分部周行督察,年终返京奏报,其没有常设的办事机构,走到哪里便临时设“治所”或“所止理事处”,作为中央政府派遣的监察特使其具体职责从一开始就有明文规定,即“六条问事”。对于郡国诸侯王的行为一经查出有违法之处,便可奏报皇帝,其不察小吏,专察大吏,不光举劾奏报,还可以贬退大吏,刺史受中央御史中丞直接管辖,地位并不高,属下大夫,待遇也不丰厚,每年秩六百石,但刺史所监察的对象却远远高出自身的地位,可以监察二千石的官吏(地位相当于郡守,即地方最高职位)。
——摘编自窦重山《浅论刺史制度的产生及其演变过程》
材料二在效忠和效率这对困扰所有国家官僚机构的矛盾中,中国传统国家一向着意点就是前者;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度,生活节奏相当缓慢,不在军情紧急情况下,行政效率一般不是大问题,而效忠与否往往关系着王朝的生死存亡,任何官员个体或者群体对皇权不忠,都是皇帝无法容忍的。一个庞大的全能式的行政体系,本身存在无限扩张权力的可能性,如果没有另外一种机制制衡,后果将难以设想。这将会导致皇权无法有效地控制局面,中国古代监察系统即是这种制衡机制的表现之一。传统中国的制衡机制,跟其他古代国家相比,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当然,其缺陷也是很明显的。
——摘编自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时部刺史的特点及其工作机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设立部刺史的主要目的及其意义。
(2)据材料二,概述中国古代监察系统的功能。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监察系统中“效忠”和“效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