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认为“道德是灵魂的力量与生气”,外在的优雅得体虽使人们不再有不体面的罪恶,但“另外的罪恶却以德行的名义被装饰起来”。科学进步可能加剧不平等,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科学理性和艺术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他的这一观点
A. 符合当时学术界的普遍认知
B. 是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补充
C. 背叛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
D. 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本质
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的积极意义在于
A. 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神学权威
B. 开辟了宗教改革的道路
C. 激发了德意志的民族意识
D. 使路德教在德意志取得合法地位
观世音菩萨是汉化佛教中唯一女性,其画像端庄,没有妩媚、妖娆的性感;文艺复兴时期圣母玛利亚则形象仁慈,有着丰满妇女的皮肤和体型。这说明
A. 东西方绘画的表现形式多样
B. 东西方绘画艺术都注重表现女性
C. 宗教信仰差异决定艺术风格
D. 不同文化背景导致艺术审美差异
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A. 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 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
C. 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
D. 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
辛亥革命前,民间家中几乎都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到民国时期很多人家中却改作“天地国亲师”,甚至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亦如此。这一变化反映了
A. 辛亥革命影响日益广泛
B. 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C. 新文化运动推动的结果
D. 近代国家观念正逐步地形成
孙中山在1894年《上李鸿章书》中说:“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这反映出孙中山主张
A. 利用先进技术推动国家富强
B. 效仿资本主义制度以富国自强
C. 推行政治改良维护专制统治
D. 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挽救民族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