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的新兴势力——尼德兰、瑞典、英国、法国都在北部。一些成长神速的城市也一样——阿姆斯特丹、巴黎、伦敦。相比之下,地中海显得停滞不前。……16和17世纪在欧洲北部做生意比在欧洲南部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势。”这里的“优势”主要是指
A. 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
B. 垄断性贸易公司的建立
C. 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D. 欧洲新贸易中心的形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康乾时期农业高度发展。政府大力鼓励垦荒,此时全国新地面积上升到10亿亩以上。康熙帝亲自在宫中反复试种早熟的福种“御稻米”,以此带动农业技术发展。人们还创造了复种套种、多熟轮作等新作方法。此外,农作物品种方面最具革命性意义的是番薯、玉米、马铃薯的推广,这成为人口飞速增长的重要条件。防范水旱灾害成为农业发展的重大难题,乾隆皇帝就曾在谕旨中说:“河工关系民生者甚巨,苟有裨益,虽费帑金一二千万,亦非所惜。”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外国机制农产品全蜂拥而至,中国农业、手工业受到冲击。纺织工业需要进口大量的棉花作为原料,造成了大量资金外流。对外贸易方面,中国传统农业日渐失去竞争优势。1877年的《华北捷报》认为:“印度制茶较中国优越的地方在于改良的机器、最好的焙制技术及专家监督的大茶园。”1895年,康有为建议清政府设农商局于京师。袁世凯也上书呼吁,“中国想讲求地利,开辟利源,非效法西方创办农业学堂、培养农业人才不为功”。1897年,罗振玉主编《农学丛书》时,既有欧美、日本农业生产新技术,又有传统农书和我国农民生产经验的总结。
——摘自任耀飞《中国传统农业的近代转型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康乾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2)根掘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晩清农业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二战后期,美国力图在战后建立一个“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苏联也希望建立新的国际组织来“保证一个持久和正义的和平”,在美苏主导下,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为宗旨的联合国建立起来。这表明
A. 美苏在战后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
B. 美苏都希望建立自己主导的世界秩序
C. 维护和平的理念顺应了国际发展大势
D. 两种社会制度的国家能够永久和平相处
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苏联国家和中国合力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上海合作组织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 体现了多国结盟的特点
B. 是新世纪冷战思维的产物
C. 主要目的是应付地区反恐
D. 是全面合作的新型国际组织
“我认为自己的良心和责任是团结人民的全部力量以加快取得胜利。我同意国家杜马的请求,由我的兄弟米哈伊尔大公继位,并祝福他登上俄罗斯国家皇位。希望他遵守立法机构确立的原则,就此宣誓绝不违背。”1917年,这段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诏书说明
A. 二月革命成功完成了俄国社会转型
B. 俄国革命类似于英国的“光荣革命”
C. 沙皇专制体制未发生丝毫本质变化
D. 沙皇试图通过妥协方式维护君主制
古罗马法律裁判官曾宣告:“对于任何以违反善良风俗进行聚众侮辱的人或者其所为之事导致违反善良风俗的侮辱,我给予一个针对他的诉权。”这表明罗马法
A. 注重法律程序
B. 追求公平正义
C. 保障公民权利
D. 体系成熟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