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当时的一场战事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其依据是
A. 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B. 力量弱小是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
C.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侵略已无力反抗
D. 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未充分觉醒
将通商口岸开放到长江上游的不平等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宋代规定,御史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元世祖明确规定“凡有官不勤于职者,勿问汉人回回,皆以论诛之,且没其家。”明太祖甚至亲创了“剥皮实草”的酷刑惩治犯脏满六十两以上的官吏。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惩治贪污腐败,调和社会矛盾
B. 树立君主权威,加强君主专制
C. 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
D. 加强政府监督,维护统治秩序
“隋朝统一以后……把州、郡并做一级。唐朝也沿其制,而于其上再设一个道的区域。一道之中,是没有长官的。中宗复位的这一年,分天下为十道,每道各设巡察使。”由此可见,唐代的道
A. 是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地方行政机构
B. 是中央为控制地方而设立的监察区
C. 其设立标志着地方行政转变为三级制
D. 其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制科》写道,“御史张现兄弟八人,其七人告皆进士(科)出身,一人制科据第,亲故集会,兄弟连榻,令制科者别坐.谓之杂色以为笑乐。”材料可以论证
A. 进土科在科举中地位尊贵
B. 制科考中者穿着异于他人
C. 唐代的科举考试尚不完善
D. 科举考试具有形式化特征
唐太宗时期往往给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上“参议朝政”“参知政事”一类名号,让他们参加政事堂会议,也算宰相。后来,逐渐固定为带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头衔的始为真宰相,三省长官先后被排斥出宰相行列,成为荣誉职。这主要说明当时
A.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 行政体制尚未成熟
C. 以小驭大加强君权
D. 注重发挥臣下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