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从世界潮流来看,它的性质属于
A. 维护主权的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
B. 工业文明国度与农业文明国度的较量
C. 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
D. 东西方的一次决战
时任北洋陆军第三师师长吴佩孚联合西南将领通电全国,电文曰:“某等眷怀祖国,义愤填胸,痛禹甸之沉沦,悯华胄之奴隶。圣贤桑梓,染成异族腥膻……与其强制签字,贻羞万国,毋宁悉索敝赋,背城借一。军人卫国,责无旁贷,共作后盾,愿效前驱。”材料反映的是
A. 北洋军阀通电赞成共和以投机革命
B. 五四运动的爱国要求得到军人响应
C. 北伐的胜利进军造成军阀内部分裂
D. 日本全面侵华激起爱国将领奋起请战
1919年,尚未成为职业革命家的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中指出,“辛亥革命……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无关系……然而我们却有一层觉悟,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毛泽东认为辛亥革命
A.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 结束了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
C. 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
D. 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 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 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 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他们没有能够利用清王朝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长期存在的、很难解决的矛盾,阻止两者相互勾结反对自己”,“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有利于集中力量打击主要敌人清王朝,避免两面受敌。”材料评价的是
A. 反割台运动
B. 太平天国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戊戌变法运动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南京条约和附约里各种苛刻的待遇,满人汉人的官僚都接受。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啄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A. “天朝上国”思想依然浓厚
B. 进入与西方平等交往时期
C. 国人对中西新关系没有异议
D. 洋务运动得以迅速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