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春秋战国农耕时说:“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 自然经济正式形成
B. 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C.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 农业动力和工具革新
中英《南京条约》第10款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该条款
A. 遏制了英国商品的输入
B. 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C. 反映了英国的本质要求
D. 维护了中英两国的正常贸易
从英国《权利法案》到美国《1787年宪法》,再到《德意志帝国宪法》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这反映了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 反封建性
B. 渐进性
C. 法制化
D. 普选制
五四运动时,学生游行演讲时手持和张贴在大街小巷及商店门前的标语中,充斥着“万勿暴动”、“切勿暴动”、“爱国同胞切勿暴动”、“警告同胞请勿暴动”、“文明抵制,不可野蛮”、“举止文明,幸勿暴动”等内容,担心表达不清而产生激烈行动。这体现出
A. 学生肩负起维护治安的重任
B. 激情与理性统一的斗争特点
C. 反帝反封建运动的不彻底性
D. 五四运动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回顾17~19世纪的历史不难看到,当资本主义代议制政治制度在欧美逐渐得到普遍认可的时候,中国却通过设置军机处等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出现这种反差的根源是
A. 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存在明显差异
B. 欧美管辖下的是公民,清政府管辖下的是臣民
C. 欧美等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革命
D.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一套先进的政治制度
2014年全国人大将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宪法日”,依法治国再迈新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清末西方宪政思想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先后制定了多部宪法和宪法性文件。为了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推动清政府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共和主义者在辛亥革命之后参照美国宪法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事件之一,但它的内在缺陷也使得这部宪法最终沦为废纸。而北洋军阀控制下的北洋政府,动辄以各省军政长官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甚而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此时的宪法成为了一种“文饰工具”。
——摘编自张晋藩著:《中国宪法史》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非常关注、重视宪法制定和立宪实践。土地革命期间,在苏联宪法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制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既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富强和独立的历史使命,又突出了推进民主和文明建设的时代性特征。
——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现代宪法制定历程中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现代宪法制定历程曲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