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罗斯福总统要求国会批准对日宣战,当时联邦参议院82票对0票通过,众议院388票对1票通过,为保护投反对票的那个女议员的人身安全,国会专门派人派车,护送她上班、回家。她在1973年去世,国会大厦前树立起她的雕像。与此最为接近的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是
A. 卢梭:人生而自由,但却无所不在枷锁之中
B. 孟德斯鸠: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C. 伏尔泰: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D. 康德: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
卢梭提出:“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这主要反映的是
A. 人民主权说
B. 天赋人权学说
C. 社会契约论
D. 三权分立学说
15至16世纪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如君主专制的建立、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和宗教改革的兴起等显示了
A.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 西欧社会的转型
C. 国际政治体系的初建 D. 整体世界的形成
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因信称义”的提出
A. 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B. 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 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 D. 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史学家陈衡哲在评论欧洲某一历史运动时说道:“后来社会秩序渐定,人民渐有余暇去运用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他们对于教会的出世观念,不免就发生了一种反动。”这里所说的“反动”主要指的是
A. 否认宗教神学
B. 享受现世人生
C. 追求高雅精致
D. 反对君主专制
有学者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表明文艺复兴时期
A. 世俗清醒的世界观并未出现
B. 亟待改变传统的基督教信仰
C. 用宗教的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D. 以神圣主义作为文艺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