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金文“封建亲戚”中的“亲”字写作“”(字的左边是监狱,下边探望,有血缘关系的人才会探监慰问),“戚”字写作“”(字的左边和下边都是一种武器)。这反映了周代
A. 受封诸侯的权利
B. 分封的对象
C. 受封诸侯的义务
D. 分封的目的
“商朝晚期的殷墟甲骨卜辞表明,不论同一代兄弟有几人为王,只有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由此可以推断出商朝晚期
A. 宗法世系观念已大大加强
B. 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已成定制
C. 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尖锐
D. 王位世袭制度已经趋于衰落
在欧洲启蒙运动中,英国思想家洛克提出了著名的分权学说。该学说经过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发展,成为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一块基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英国思想家洛克(1632-1704)于1690年发表《政府论》,认为最好的政府形式是由议会行使最高主权的立宪君主制。而为了保障个人的自由权利,主权必须通过以下方式受到限制:其一,人民在政府不能保障其自由的时候可以起来推翻它;其二,必须对主权进行分割,将它划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让三者互相牵制,以杜绝权利的滥用和专制现象的发生。
材料二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互相制约。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
材料三 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比美国更多地运用18世纪哲学家在政治问题上的种种最大胆的学说。”
(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洛克“三权分立”学说的基本内容,并指出孟德斯鸠和洛克分权学说的差异。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三权分立”学说的思想核心和在历史上的进步意义。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三权分立”原则在美国政治制度中的体现方式。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有参政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中山选集》
材料三 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能忍受。……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求男权之解放也。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之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无知妄为之风息焉。
——陈独秀《敬告青年》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康有为和孙中山的主要政治思想主张,并比较二人政治主张的不同之处。
(2)据材料三,归纳陈独秀的主要思想,该思想的流行对当时中国有何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三个政治派别共同的政治追求。
中西思想文化交相辉映,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800-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虽然远隔万里,但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德)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材料二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三200多年前,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在宗教的欧洲,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人们以为心中如果没有上帝,便有罪恶感。然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当时的欧洲,国家主要由皇权和贵族统治,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制度,极为推崇。
——《近现代西方哲学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和苏格拉底的主要思想,并指出材料一中所说的他们的思想原则“相通的地方”。
(2)依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翻译活动的内容和作用(照抄材料的不给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可供欧洲人借鉴的元素。并分析200年前中国文化热对欧洲的影响。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这
A. 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
B. 宣告了改革开放的开始
C. 意味着拨乱反正的完成
D. 体现了社会公正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