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盖儒学既为“国学”,也就成了仕途的“敲门砖”,则功成名就者自有官方的俸禄赖为供养...

盖儒学既为“国学”,也就成了仕途的“敲门砖”,则功成名就者自有官方的俸禄赖为供养,因此自然就懒于进取和教化。而后进学者一心钻研仕途,更无心于教化了。这实在是儒学的悲剧,也是一切官方学说的悲剧:一种思想一旦列为官方哲学,则必然没落、僵化,对此亦不妨借今证古。一切官方哲学,无论其如何鼓吹,最终都免不了被人民唾弃的命运。以下对材料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 主流思想不一定是思想主流

B. 儒学的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

C. 所有的官方哲学都会遭到人民的唾弃

D. 儒学成为了人们进仕的唯一途径

 

A 【解析】 根据“一切官方哲学,无论其如何鼓吹,最终都免不了被人民唾弃的命运”可知,成为主流思想的官方哲学,最后都会被抛弃,从而不再是思想主流,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儒学成为“国学”后僵化、没落的悲剧,没有涉及儒学的积极作用,故B项错误;所有的官方哲学都会遭到人民的唾弃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人们进仕除了学习儒学、参加科举之外,还可以通过恩荫、纳捐等方式进入仕途,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从汉到明清,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等人在道德上名声扫地,但法家思想被后继统治者悄然继承应用。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专制加强对法家思想地位的巩固

B. 专制的加强对儒家思想的冲击

C. 儒家理念与政府专制集权的矛盾

D. 儒家思想与专制集权不可调和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儒家对现实经验层面的君臣父子、夫妇长幼理所当然的伦理道德规范,是适应社会需要的,有不可变易的价值。这说明,儒学长盛不衰是由于

A. 以血缘关系规范君臣关系

B. 以血缘关系规范社会秩序

C. 其观念植根于社会生活中

D. 宣扬要绝对服从君主要求

 

查看答案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以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为代表的东西方文明曾经彼此交融、相映生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为三。

材料二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材料三  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就是就某些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繁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

请回答:

(1)有人认为,材料一说明了唐朝时期的中国已经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体制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古代中国和古代雅典军国大事的决策方式及其造成结果的差异。

(3)上述三则材料说明了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政治制度有何根本差异?产生这一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之印章”封泥

材料二  周亚夫:汉文、景之世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驻屯细柳。因治军谨严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汉景帝刘启即位后,任亚夫为车骑将军。三年(前154)吴楚七国发动叛乱(见吴楚七国之乱),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叛。他会兵荥阳,固守昌邑,待机以轻骑断绝吴军粮道。最后以精兵出击,不到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五年后,周亚夫迁为丞相,很受景帝器重。不久,因不同意废栗太子,又在王皇后兄王信和匈奴降王徐卢五人封侯等政事上与景帝旨意相左,加以梁孝王的挑拨和诬陷,受到景帝猜忌,中元三年(前147)被免除丞相职务。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周亚夫子私买工官尚方甲盾五百具,备作其父葬器,被人告发,事连周亚夫。廷尉召亚夫对质,并逼其供认谋反。周亚夫不服,绝食五日,呕血而死。

材料三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

材料四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1)秦朝丞相的职能是什么?政治地位怎样?

(2)依据材料二,周亚夫被免除丞相职务的原因是什么?其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3)周亚夫曾被封为条侯和车骑将军,被封的原因有何不同?前后两种不同的任职原因说明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有什么发展趋势?

(4)唐太宗在丞相作用上的看法如何?他又是怎样做的?

(5)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与唐太宗有何不同?他认为“稳当”的方法是什么?

(6)根据材料三、四,你认为唐太宗与明太祖的看法从根本上说是否矛盾?为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诗经·周颂·我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周颂·我将》所蕴涵的主要意义,概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