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梁启超最早介绍马克思,1902年他撰文指出“社会主义其必将磅礴于二十世纪”,首次将马克恩介绍给国人:1907年资产阶级自由派张继等人对马克思的学说进行过正面的介绍;1912年孙中山曾在演讲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他们的宣传介绍说明
A. 近代知识界已经普遍接受了马克思的学说
B. 马克思学说对辛亥革命具有指导作用
C. 资产阶级借助马克思学说扩大自身影响力
D. 马克思学说使当时思想界出现了分化
胡适在《四十自述》中说,我原来在学校里的名字是胡洪骧。有一天早晨,我请二哥代我想一个表字。二哥深受当时风气的影响,想了一个“适”字。我很高兴,就用“胡适”二字。胡适所说的“当时风气”应该是
A. 封建伦理道德遭到批判,三纲五常的束缚开始摆脱
B. 救亡图存成为时代强音,“物竞天择”思想被宣传
C.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 新文化运动兴起,“民主与科学”的呼声趋于强烈
陈旭麓认为,在中西文化经历了70多年撞击和交汇之后,出现于中国20世纪第二十年里的这一阵波潮,其潮头已越出了启蒙的本义。这个过程从探索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开始,最终成为近代第二次民族反思。这一“波潮”
A. 表明先进分子学习西方深入到制度层面
B. 唤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
C. 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第一次挑战
D. 成为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旗帜
1911年10月30日,清政府在《实行宪政谕》中说:“促行新治,而官绅或藉为网利之图;更改旧制,而权豪或祗为自便之计。……驯致怨积于下而朕不知,祸迫于前而朕不觉。”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辛亥革命导致清末立宪失败
B. 清末立宪削弱了皇帝权力
C. 清末立宪导致了官吏的腐败
D. 清末立宪激化了社会矛盾
纵观近代前期先进人士的有关言论,少数人对“中体西用”这一文化原则整体上的正确性有过疑虑,但从未有人对其所含的民族性提出过怀疑。对“民族性”的解读,正确的是
A. 抬高中学地位,贬低西学价值
B. 明确反帝爱国,倡导中学主导
C. 突出实用效率,批判祟洋虚无
D. 提倡抵御侵略,维护中华文明
杜甫在画家刘单创作的山水屏障画上的题诗“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的创作境界颇为后世文人画家欣赏与向往。王右仲评价道:“篇中最得画家三昧,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这说明
A. 唐诗的表意功能胜于文人画
B. 文人画追求诗画一体的意境
C. 中国古代艺术内容是相通的
D. 文人画是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