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曾说:“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也是错误的。因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的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毛泽东意在强调
A. 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
B. 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主力军
C. 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作用要结合
D. 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孙中山在《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布了合五族共建民国的思路,但1920年《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本部会议的演说》中说中国不止五族,应该合各族成为一大民族。1921年认为“不能笼统讲五族,应该讲汉族的民族主义,使其他各民族同化为汉族”。1924年又指出,中国应通过联合各宗旅,而成为一个民族。这一变化
A. 表明孙中山仍然坚持大汉族主义的狭隘观念
B. 适应了中国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的时代要求
C. 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D. 明确了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立场
1922年出版的《先驱》创刊号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提出了“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这说明当时
A. 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到必须发展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
B.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成为一个学术问题
C. 中国共产党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D. 中国共产党还未认清中国的客观情形
在近代,梁启超最早介绍马克思,1902年他撰文指出“社会主义其必将磅礴于二十世纪”,首次将马克恩介绍给国人:1907年资产阶级自由派张继等人对马克思的学说进行过正面的介绍;1912年孙中山曾在演讲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他们的宣传介绍说明
A. 近代知识界已经普遍接受了马克思的学说
B. 马克思学说对辛亥革命具有指导作用
C. 资产阶级借助马克思学说扩大自身影响力
D. 马克思学说使当时思想界出现了分化
胡适在《四十自述》中说,我原来在学校里的名字是胡洪骧。有一天早晨,我请二哥代我想一个表字。二哥深受当时风气的影响,想了一个“适”字。我很高兴,就用“胡适”二字。胡适所说的“当时风气”应该是
A. 封建伦理道德遭到批判,三纲五常的束缚开始摆脱
B. 救亡图存成为时代强音,“物竞天择”思想被宣传
C.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 新文化运动兴起,“民主与科学”的呼声趋于强烈
陈旭麓认为,在中西文化经历了70多年撞击和交汇之后,出现于中国20世纪第二十年里的这一阵波潮,其潮头已越出了启蒙的本义。这个过程从探索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开始,最终成为近代第二次民族反思。这一“波潮”
A. 表明先进分子学习西方深入到制度层面
B. 唤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
C. 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第一次挑战
D. 成为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