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另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由此可知宋朝
A. 废除三公九卿制
B. 开始确立众相制
C. 相权进一步削弱
D. 枢密院独掌实权
在唐朝的政治运行中,门下省(对)诏书之出,有不便者得以“封还”。这里的“封还”是指门下省
A. 将不合理的决策交付皇帝审议
B. 重新拟定诏令以备皇帝的审核
C. 将未通过的诏令发中书省重拟
D. 与中书省重新拟定皇帝的诏令
汉武帝设刺史,唐太宗划全国为10道,宋太祖设置通判。这些举措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重视
A. 分割地方权力
B. 对地方官的监察
C. 发挥文官作用
D. 利用地方矛盾相互制衡
“他们凭藉祖先的余荫……凡州郡掌管选举诠叙的官吏,如中正、主簿、功曹之类,都非由他们中择人任用不可,而且由中央到地方的高级长官亦由他们包揽独占,使一般平民不易有参加的机会。”材料反映的是
A. 科举制形成的必然性
B. 察举制引发社会动荡
C. 科举制打破特权垄断
D. 世家大族垄断选官权
汉武帝通过举贤良对策等方式,在身边集中了一批有才干的近侍之臣。他们由庶僚加衔待中、诸曹、给事中,从而成为内臣。他们有时奉命与公卿大臣论辩,以致面折廷争而诎大臣。汉武帝的这一举措意在
A. 重用近侍之臣以强化皇帝权力
B. 使内外朝权力平衡
C. 提高内臣水平以使之独当一面
D. 告诫自己人外有人
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A.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 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