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危机爆发后,“许多美国经济学家、企业所有者、劳动者领袖以及政府官员和政治家,都逐渐相信在商业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有害的,它提高不必要的风险,造成企业破产和失业,这种可能性比他们必需的要大(更坏)”基于此认识,美国国会通过了
A. 《紧急银行法》
B. 《农业调整法》
C. 《全国工业复兴法》
D. 《联邦紧急救济法》
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迅速蔓延,北美、西欧、日本受到了大危机的沉重打击,中国、印度、西亚、拉美也受到冲击。这表明危机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各国或地区
A. 政治经济上能否独立自主
B. 是否拥有完整的经济体系
C. 是否拥有完善的应对措施
D. 对世界市场依赖程度高低
国民政府于1934年发起新生活运动,强调培养卫生习惯、雷厉风行、信守诺言、礼貌待人和礼义廉耻这四种传统的价值观。其目的是:
A. 提高民众素质,实现思想觉醒
B. 宣传传统文化,愚弄黎民百姓
C. 摒弃粗鄙陋俗,融入国际社会
D. 培养忠义精神,抵抗日本侵略
辛亥革命后,有报纸报道:“现代中国的摩登姑娘、太太们,从头发丝尖儿起,至高跟皮鞋底的最末一英寸止,全都装饰着舶来的服饰用品”。不仅城镇如此,偏远的山村亦是如此,“洋布、洋伞、洋鞋、呢帽之类的洋货在他们的屋里一天天增多了。”这反映了
A. 西方生活方式被国人所接受
B. 近代中国城乡发展趋于平衡
C. 中国被进一步卷入世界市场
D. 服饰文化体现了中西合壁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创建了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式学校,这些学校的教育内容上侧重于“西文”“西艺”。这说明洋务教育的特点是
A. 重视西方科技
B. 强调制度革新
C. 提倡思想解放
D. 宣扬全盘西化
晚清时期,中国传统棉织业出现了以洋棉纱代替手工棉纱现象,如“川省(四川)购办洋棉纱者,异常踊跃。计由汉(口)镇装轮来宜(昌)者,去岁(1889年)仅6700余担,今岁多至69700余担”。(《光绪十六年宜昌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这一现象说明
A. 中国对外贸易的逆差加大
B. 中国内地棉纺织业的衰落
C. 四川成为进口棉纱集散地
D. 中国传统经济结构被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