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4月5日、毛泽东在《祭黄帝陵文)中写到:“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这表明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 中共放弃了工农武装割据
C. 中共坚决抗战的决心和勇气
D. 全民族抗战的序幕已拉开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近时志士舌敝唇枯,惟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为此,他主张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民主主义
据不完全统计,1922-1927年,列宁的三十多部著作被译成中文,而1919年7月到1927年4月之间,中国只出版了马克思的10部著作。这反映了
A.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困难重重
B. 北洋军阀加紧舆论控制
C. 苏联个人崇拜风气开始盛行
D.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
1919年胡适发表文章指出,新思潮的根本意义是“评判的态度”,对传统文化,要通过“整理国故”,区分“国粹”与“国渣”,去芜取菁,再造文明。这表明胡适
A. 背离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
B. 贯彻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C. 用西方文明改造儒家思想
D. 主张传统文化与时俱进
著名学者葛兆光指出,从明末清初以来,面对西方文明,中国大体都是坚持在“传统中变”。可1895年以后,在追求富强的心情中,一切却似乎在向省西方式的“现化“转化,出现了“在传统外变”的取向。材料中“在传统外变“指的是
A. 中体西用,自强求富
B. 突破器物,学习制度
C. 以日为师,全盘西化
D. 追求民主,提倡科学
《源寰志略》是成书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的一部世界地理志。作者徐继畲在初版中,将“皇请一统舆地全图”放在了“亚细亚”之后,但最终在好友的建议下,将其调整到卷一的卷首。这一变化
A. 有利于改变中国人的世界观
B. 体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旨
C. 说明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
D. 是对传统心态的第一次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