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代,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李约瑟《中国科学史》
材料三 据1975年出版的《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记载,明朝以前,世界上的重要发明和重大科学成就大约300项,其中中国大约175项,占总数的58%以上。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引发了革新工艺技术的需要,推进了科技发展,但这一黄金时期稍纵即逝,入清之后,便不再有任何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甚至晚明已经取得的成果也被弃之遗忘。中国的科学技术由先进转为落后,陷入长期停滞状态。
——摘编自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I)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从唐到清,中国主流文学形式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科技方面的突出表现,并指出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 .指出清代以后中国科技的世界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科技地位变化的原因。
灾难片一直是好莱坞大片的主题之一,它以恐怖、惊慌、凄惨的情节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全球风暴》打造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视听盛宴,各类气象灾难肆虚全球的场景如同世界末日,极致能撼又惊心动魄。该片一经上映,便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说明影视艺术
A. 具有商业性炒作的投机性特征
B. 能够引发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
C. 相比其他艺术形式更易被人们接受
D. 渗透了大国强权意识和价值观
16世纪,一些教师和教育思想家发表”新教育”的论著。主张教育所要培养的主要不再是僧侣和神职人员,而是政治、文艺、商业等方面的活动家和冒险家、他们力主培养身心健康、知识广博、多才多艺的新人。这反映出
A. 教育摆脱了天主教束缚
B. 启蒙思想推动教育改革
C. 宗教改革思想开始传播
D. 人文主义影响教育理念
世界第一部唐诗交响乐《大地之歌》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马勒1908年创作的,它以中国唐诗为背景,歌词来自于一本意译的中国抒情诗《中国之笛》。该曲的创作体现了
A. 杰出文艺作品须有中西贯通的特征
B. 唐诗具有兼容并蓄的气度与品质
C. 跨界融合是滋生艺术生命力的根本
D. 全球化推动中西文化借鉴与交融
“机器侵入花园”-直是 19世纪美国文学中的重要主题,它表达了许多美国作家对社会现实的担忧,但技术能够改善生活的潜力却得到了当时社会大多数人的认可。这种认可
A. 成为技术狂飙突进的前提
B. 容易导致对工业化弊端的忽视
C. 促成了现实主义文学流行
D. 反映了知识界与民众的严重对立
表
姓名 | 陈独秀 | 高一涵 | 刘叔雅 | 高语军 | 潘赞化 | 谢无量 | 易白沙 |
籍贯及主要社会背景 | 安徽怀宁人 | 安徽六安人,与陈独秀在东京交往密切 | 安徽合肥人,与陈独秀在东京交往密切 | 安徽寿阳人,与陈独秀交往密切 | 安徽桐城人,一直与陈独秀并肩作战 | 四川人,长期居安徽芜湖,与安徽知识分子熟稔 | 湖南人,长期旅皖,与皖政界和文化界关系密切 |
表1为1915年9月--1916年 2月期间《青年杂志》主要撰稿人情况,这表明初期的新文化运动
A. 未能突破传统社会未缚
B. 深受皖地传统文化的影响
C. 借助传统纽带聚合力量
D. 传播影响所及的地城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