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 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 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 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 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学的“三要素”的理解,明确“史实”、“史论”、“史识”的区别。根据题干的描述,A、D项属于“史实”的范畴,即历史事实,B项属于“史论”的范畴,即评价,C项属于“史识”的范畴,即对郡县制的科学认识。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排除ABD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封建”一词在中国古代意谓“封土建国”“封爵建藩”。项羽封建六国贵族,结果自取灭亡;刘邦封建同姓子弟,引发七国之乱;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导致八王之乱;朱元璋封建二十余子,酿成靖难之役。这反映了

A. 封建导致政权衰亡

B. 宗室拱卫专制王权

C. 血缘政治影响深远

D. 封建体制日趋完善

 

查看答案

中国之形成

故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自秦以来,垂二千年,虽百王代兴,时有改革,然观其大义,不甚悬殊。譬如建屋,孔子奠其基,秦、汉二君营其室。

——摘自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问题:

(1)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2)作者对秦始皇、汉武帝持何种态度?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在孔子、秦始皇、汉武帝三个人物中选择一个,谈谈你对他的评价?(150—2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第五大发明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因时而异,几经嬗变,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以下《选官用人三字歌》,回答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将上述图示填写完整。

(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

(3)西方学者称科举制度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

 

 

查看答案

古代文明下列文明成就从左至右依次为:①、②、③、④、⑤,请将其与诞生地匹配(填字母)

①_______

②_______

③_______

④_______

⑤_______

 

 

查看答案

秦始皇历来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董仲舒批评秦王朝“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而唐太宗则评论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 董仲舒去秦不远,他的评论应该更接近于历史事实

B. 唐太宗着眼国家统一的历史大趋势,评论更为准确

C. 两人没有认识历史规律,对秦始皇的评价均不准确

D. 出发点和标准不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就不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