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儒家思想尚未取得独尊地位的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就已经是声名显的人物了。春秋末一些典籍基本遵循孔子本然形象。战国时期,墨家后学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庄子》将孔子描绘成道家的代言人,《韩非子》将孔子法家化,《孟于》《荀子》则将孔子的思想和形象夸说得愈加伟大,使他由君子变成儒家圣人。孔于“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简直就是庄子的“不言之教”。孔子的为政“必也正名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下启了韩非的极端尊君、极端维护等级制度的势位思想。梁启超则说:孔子的为人行事,有时表现为“温良恭让”,有时又表现为“发强恭敬刚毅”;有时表现为“冲淡悟退”,有时又表现为“内热栖皇”,奔走于诸侯之门;有时表现为“无可无不可”,有时又表现为“知其不可而为之”。
——编自张岩《试析战国诸子著作中孔子形象发生形变的原因》
材料二孔子曾经提倡“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指人们应该具有多方面的才能,鼓励人们搞些下棋、射箭有益身心的活动。……而朱熹等理学家舍此不论,一定要把孔子“僵化”成一个干巴巴只会以天理天人欲的政治说教者。
材料三葛兆光说: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朱熹用理学思想重新注释引导读书人。他还编著《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
——任世江《“古代中国主流思想演变”之我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请子著作中孔子形象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据材料二、三,概括朱熹思想的影响。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苏轼《商君功罪》:“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两者都认为商鞅变法
A. 遭到了普遍反对
B. 忽视了道德教化
C. 最终必然会失败
D. 严刑峻法导致社会混乱
魏文侯变法按照“有劳面绿有功”的原则选拔官吏;“尽地力”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废沟洫”铲除井田界以便修水利;制定《法经》六篇,包括《盗法》《贼法》《囚因法》《捕法》《杂法》《具法》。据此可知,该变法
A. 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B. 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建立了成熟的官吏选拔制度
D. 制定了中国古代最完备的法律
“它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了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的走向……“是国内有识之土在新时期将来未来之际谋划的意识形态‘兵变’。”“它反映了全党全国人民共同的心声,讲了大家想讲的话。”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 十一届三中全会
C. 南方谈话
D. 中共十四大
新华社电:“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一一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该社电反映了
A. 苏联对中国科技的大力支持
B. 冷战时期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
C. 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D.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取得了巨大成就
为了让党内早一些认识到“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相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认识到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力量,同时,也认识国民党的“革命”性,解决中国革命的领导、动力、对象等一系列根本问题。毛泽东发表了
A.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 《论联合政府》
C. 《井冈山的斗争》
D. 《新民主主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