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汤显祖在《牡丹亭·作者题词》中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材料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是
A. 主张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
B. 否定传统思想的主流地位
C. 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D. 提倡经世致用思想
下表是关于中国印刷术的相关记述。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 印刷术推动中外思想文化交流
B. 雕版印刷术顺应了社会需求
C. 文化传承与创新有赖于印刷术
D. 政府支持印刷术的技术革新
下表为隋唐时仓设置值况的部分材料,解读最为谁确的是
A. 运河的开凿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 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 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割离
D. 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政治中心南移
朝议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朝议有廷议和集议之分。有争议当朝议论,皇帝从诸多争议中选择一种意见,是为廷议;皇帝不在场,而是“下其议”于百官,最后汇总于皇帝,是为集议。朝议制度
A. 便于皇帝集思广益
B. 易造成权臣的专政
C. 是君权衰微的产物
D. 标志着君主制确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帝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摘自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
材料二 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吕思勉《中国通史》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黄仁宇
据上述材料概括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两种不同的观点,选取你赞同的一种观点,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驱夷之论,既为天下所废而不可行,则不容不通知外国事,欲通知外国事,自不容不以西学为要图。此理不明,丧心而已。救亡之道在此,自强之谋亦在此。早一日变计,早一日转机,若尚因循,行将无及。彼日本非不深恶西洋也,而于西学,则痛心疾首、卧尝胆求之。如非此不独无以制人,且将无以存国也。而中国以恶其人,遂以并废其学,都不问利害是非,此何殊见仇人操刀,遂戒家人勿持寸铁;见人积粟,遂禁弟子不复力田。……天下大势,既已日趋混同,中国民生,既已日形狭隘,而此日之人心世道,真成否极之秋,则穷变通久之图,天已谆谆然命之矣。继自今中法之必变,变之而必强,昭昭更无疑义,此可知者也。
——严复《救亡决论》(1895)
材料二中国近代,可以说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的突破,第三次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由于第一次思想解放到第二次思想解放花了34年的时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又花了20年的时间,使得中国人民无力确立自己的独立道路,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丧失了。
——摘编自张玉福《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进程及启示》
(1)据材料一,概括严复的主要主张,并分析其依据。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次“突破”的相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