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宋神宗熙宁四年,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外放杭州在那里他“凡兵民、钱谷、户口、赋...

宋神宗熙宁四年,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外放杭州在那里他“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他的官职应是

A. 刺史

B. 通判

C. 知州

D. 提刑按察司

 

B 【解析】 汉武帝继废诸郡监察御史后,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始置刺史一人,监察地方,时间不符,排除A;通判是宋代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故选B;宋以朝臣充任各州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明、清以知州为正式官名,为各州行政长官,不符合题意,排除C;提刑按察司是元朝、明朝、清朝三代设立在省一级的司法部门,主管一省的刑名、诉讼事务,同时也是中央监察机关-都察院在地方的分支机构,对地方官员行使监察权,排除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从文中可以看出

A. 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

B. 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

C. 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

D. 君臣关系等级森严

 

查看答案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A. 分封制、宗法制

B. 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C. 郡县制、行省制

D. 三省六部制、明朝内阁制

 

查看答案

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材料中共主独主的变化反映了

A. 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

B. 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

C. 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

D. 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

 

查看答案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A.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B.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 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查看答案

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初,凡是重大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决定,而不经内阁票拟。在四大臣辅政时期,陆续取消了一些效仿汉族的制度,如取消内阁、翰林院,停止八股取士。铲除鳌拜集团之后,康熙将中央机构中的内三院改为内阁,并设立翰林院,内阁设满、汉大学士各两位,“赞理机务,表率百僚”。他指出,“满汉大小官员,职掌相同,品级有异,应行划一”,并为此制定了《品级考》,对满汉官员的品级和提拔手续作了统一规定。……清初,八旗官兵大量圈占土地,使得一大批汉族农民或地主流离失所,康熙宣布圈地活动“永行禁止”。……他尊重汉族的祭祀习俗,允许满族旗人加入汉族的乡饮酒礼的行列。

——摘编自王慧敏《康熙大帝全传》

(1)根据材料,概述康熙帝改革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改革民族政策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