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经济体制的不断创新和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体制的不断创新和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研究专家闻一将1921—1927年称之为“退却年代“,当时苏联(俄)是如何退却的?依据材料一,指出罗曼·罗兰所说苏联当时“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

材料二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罗斯福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出了一些毛病。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

——《大国崛起》解说说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时当时市场经济的“毛病”是什么?二战后,美国是如何实践罗斯福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的?

材料三  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包括: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会议确定,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人民日报》(2008年11月10日)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政府在应对本次危机方面与罗斯福新政采取的相似做法。

(4)有人认为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是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是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你认为两者在“挽救”社会制度所做的努力方面有何相似之处?

 

(1)当时苏俄正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国内 外资本家在苏俄经营中小企业,承认货币和市场的作用,放弃了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是暂时“退却”一步。含义:指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为支持工业化,牺牲了农业和农民的利益。 (2)“毛病”:各资本主义国家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对市场不加干预,造成供求矛盾激化和股票投机过度。践行: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制定经济计划,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采取一系列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3)做法: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健全社会保障(或举办公共工程和社会救济)。 (4)相似之处:都是在坚持社会制度不变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都注重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遵循经济发展规律;都涉及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注重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解析】 (1)退却,据材料一“1921—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新经济政策的角度回答当时苏联(俄)是如何退却的。含义,依据材料一“1934年……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体制弊端、经济比例失调、牺牲农业利益等方面指出罗曼•罗兰所说苏联当时“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 (2)毛病,结合材料二“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出了一些毛病”和所学知识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的后果指时当时市场经济的“毛病”是什么。实践,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有化、经济计划、财政政策等方面回答二战后美国是如何实践罗斯福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的。 (3)做法,根据材料三“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基础设施投入、健全社会保障等方面概括中国政府在应对本次危机方面与罗斯福新政采取的相似做法。 (4)相似,结合所学知识从调整生产关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回答两者在“挽救”社会制度所做的努力方面有何相似之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就愈有利于社会。……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要干涉,利己的润滑油使经济齿轮几乎以奇迹般的方式来运转。不需要计划,不需要国家元首的统治。市场会解决一切问题。

——摘自(英)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

材料二  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资本主义最严重的经济病症是失业,而失业的原因在于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由于这种不足是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产物,因此要扩大有效需求,就必须依靠市场以外的力量。为此,他提出由政府实行赤字预算、适度通货膨胀、压低银行利息率、福利措施在内的一系列解决办法。

——摘自严志梁《现代时期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简析》

材料三  美国在参战前的1940年,联邦政府的科研拨款仅为7400万美元,1952年达18.2亿美元,1965年升至130.1亿美元。国家对科研的拨款占全美科研费用的之二。……除科研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社会保证开支在战后年代也大为增加,各种保险、保健形式的福利开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60年代一般为15%,70年代已接近20%。……日本在1948——1949年两次制订了“经济复兴五年计划试行方案”,1951年又编制“自立经济的三年计划”。法国从1947年“莫内计划”起,已编制过7个中期经济计划。

——摘自王斯德、钱洪主编的《世界当代史(1945——1991)》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中的两种经济理论各自出现的社会背景及其基本主张?

(2)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经济学有异曲同工之处,概括新政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策发生的主要变化?指出其与材料二之间的关系?

 

查看答案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请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4分)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4分)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4分)

 

 

查看答案

列宁在《十九世纪末俄国的土地问题》一文中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并认为,“只要仍然有交换那谈社会主义是可笑的。”下列那一政策体现了列宁的以上主张

A. 新经济政策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土地法令》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查看答案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 人民生活水乎提高

B.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 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D. 民用工业发展迅速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反映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

A. 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

B. 在工业企业中实行物质利益原则

C. 开展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

D. 废弃工业领域的部门管理体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