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指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该学者认为
A. 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B. 大国决定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
C. 世界各地发展的不均衡逐渐加大
D. 国际体系朝着多元多体方向发展
厉以宁说“1929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分界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分界线。”两个“分界线”的共同含义是
A. 经济体制更加包容、合理,更有张力和活力
B.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有机统一重振了经济
C. 发展了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解放了生产力
D. 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稳定了市场秩序
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A. 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 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 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D. 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1932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南非等英联邦国家召开帝国经济会议,制定了“帝国特惠制”,其主要内容是: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帝国特惠制”的建立
A. 体现了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原则
B. 是针对经济发展的困难而制定
C. 客观刺激了世界贸易额的增长
D. 力图建立国际经济发展新秩序
“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确立这种“政体形式”的法律文件最有可能是
A. 英国《权利法案》
B. 美国《1787年宪法》
C. 德意志《德意志帝国宪法》
D. 法国《1875年宪法》
下表为19世纪早期至20世纪早期德国工会组织发展状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A. 社会阶层的分化比较明显
B. 社会保障体系已日益成熟
C. 代议制民主逐步得以完善
D. 工人的生活水平维持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