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史学家费正清说:“1898年事变的主要意义在于,这是激进派自上而下进行变革的一场实验,它仿照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模式,但以失败而告终。由此看来,……按部就班进行改革则成功之日遥遥无期,相比之下,倒是剧烈的革命也许更有成功的可能”。作者旨在说明
A. 革命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选择
B. 改革失败之根源在于照搬日本模式
C. 自上而下的变革不适合中国国情
D. 维新变法对改变近代中国作用有限
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一场战争后签订的条约发出这样的感慨:“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一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场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中法战争
C. 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
钱穆在《中国历史上之考试制度》中说:“清末人却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也连根拔去。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材料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 科举制度可以杜绝官场的腐败
B. 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曾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C. 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产生民国用人弊病的根本原因
D. 科举制度被废除是“预备立宪”的结果
“从18世纪以来,讲科学理性、讲自由、讲人权、讲法治、讲个人尊严,这些价值通过五四(运动)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结构中所不可或缺的一些基本价值。”这表明了五四运动
A.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 体现了中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C. 广泛传播了科学与民主的精神
D. 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935年,蒋廷黻在《大公馆》上撰文指出,在江西苏区,几乎一无所有的红军,却能抵抗十倍其众的国军,至今坚挺不倒,根本原因即在于它实行了国民党不能实行的民生主义。蒋廷黻所说的“民生主义”即是中国共产党
A. 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B. 开展土地革命
C. 创建了革命根据地
D. 开展游击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