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自由主义者认为“自由放任”才是最好的经济政策,坚决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然而,罗斯福总统也经常谈到“自由”,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四大自由”的概念,有力推动了“新政”的顺利进行。这一现象说明
A. “新政”因遭到激烈反对而不断趋向保守、稳健
B. 罗斯福试图让步以缓和与反对者间的矛盾
C. 传统理念可改造成为改革服务的精神动力
D. “新政”未改变“自由主义”的政策内涵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政府曾在天津、北京开设了两个证券市场,还在几个大城市开办公私合营的投资公司准备发行债券上市。这些举措主要是基于当时
A. 社会主义改造的加速实施
B. 经济成分复杂的客观现实
C.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D. 尽快完成资本积累的需求
晚清时期,中国传统棉织业出现了以洋棉纱代替手工棉纱现象,如“川省(四川)购办洋棉纱者,异常踊跃。计由汉(口)镇装轮来宜(昌)者,去岁(1889年)仅6700余担,今岁多至69700余担”。(《光绪十六年宜昌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这一现象说明
A. 中国对外贸易的逆差加大
B. 中国内地棉纺织业的衰落
C. 四川成为进口棉纱集散地
D. 中国传统经济结构被破坏
17世纪初,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成立。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通过向全社会融资的方式,成功地将社会分散的财富变成远航的资本。这体现出当时的欧洲
A. 强烈渴求贵金属品
B. 贸易造成物价上升
C. 工业原料需求旺盛
D. 商业模式发生变化
明代嘉靖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清代雍正年间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
A. 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B. 利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
C. 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D. 推动了经济政策的改变
十一届三全会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其中,使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堪称中国法律建设里程碑的举措是
A.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
B.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D.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