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材料二 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不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材料三 明末清初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三大思想家影响巨大。他们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总结性批判,开创了具有深刻而新颖的哲学观点、政治见解和批判、务实精神的一代进步思潮,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 摘自岳麓版教材
(1)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2)依据材料二,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
(3)指出材料三中这种“进步思潮”有何意义?
1924年1月孙中山说:“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之中,我等当共同奋斗,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又提出出民族主义主张:“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是
A. 推翻以满洲贵族为主的清朝统治
B. 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弱小民族
C. 处理好国内民族关系,体现民族平等思想
D. 反对帝国主义,废除国内的民族压迫
1924年孙中山在《建国纲领》中指出:“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这表明他主张( )
A. 废除封建剥削 B. 解决民生问题
C. 实行土地国有 D. 践行社会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报刊和书籍中,有人把马克思译为“马客偲”“麦喀”等,把马克思主义称为“讲求安民新学”等。这表明当时
A. 马克思主义占据思想界主流
B. 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有所接触
C. 向西方学习的发展态势减弱
D. 各种新思想在中国同时存在
1919年8月,商务印刷馆出版了《新体国语教科书》,该书把生字单独列出并注音,练习有语言训练,课文材料非常口语化。经教育部审定后,成为国民学校教科书。这表明
A. 文学革命推动了文化转型
B. 民主和科学已成为社会共识
C. 白话文运动深入社会底层
D. 学校教育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史家在评论近代历史事件时指出“以所谓礼教侍奉权力,是孔子的发明,向来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有之才得以区别于周边野蛮人,如今却因为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而被当成糟粕来排斥。这真是一百八十度的转变,是前所未有之事。”以上评价针对的历史事件是
A. 维新变法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 国民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