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条约》规定:“拆炮台、驻军队。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准许各国在北京至山海关沿线铁路重要地区的12个地方驻扎军队。”这一规定反映了西方列强意图对中国进行
A. 武力震慑
B. 文化侵略
C. 严刑惩凶
D. 心理征服
甲午战争后,张謇提出:“要改变国弱民贫的现状,不在于兵,也不在于商,而在于工农业和教育的发展”。由此可见,张謇
A. 停办官营军事企业
B. 利用垄断发展工商业
C. 主张发展民族工业
D. 提倡实行“民主共和”
19世纪60年代,王韬批评:“华尊夷卑”观是“大谬不然”,“苟有礼也,夷可进为华;苟无礼也,华则变为夷。岂可沾沾自大,厚己以薄人哉”。这段话表明作者
A. 主张与西方建立平等关系
B. 要求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
C. 完全拥有世界意识和观念
D. 国家观念有了根本的改变
顺义区某班学生根据《中、英两国制造业产品在世界产量份额中的变化》图表,得出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①中国手工业产品曾经世界领先
②19世纪后期中国手工业逐步走向衰落
③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工业强国
④英国经济侵略遭到近代工业激烈竞争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太平天国之秋》指出:“英美两国通过转口倒卖中国茶叶获得了暴利……太平天国运动波及东南半壁,导致英美茶叶利益严重受损,迫使其下决心干涉中国内战,并直接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这说明
A. 太平天国彻底打击西方殖民侵略
B. 太平天国担起反帝反封双重任务
C. 英美对华政策受其经济利益支配
D. 中国完全沦为资本主义经济附庸
《天朝的崩溃》记载:“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调兵速度为临省约30-40天,隔一、二省约50天,隔三省约70天,隔四省约90天以上。英国军舰从南非的开普敦驶至香港,需60天;从印度开过来,需30至40天;从英国本土开过来,也就是4个月。”材料表明
A. 清朝调兵速度优于英国
B. 英国交通通讯方便快捷
C. 清朝交通运输缓慢落后
D. 英国战略战术使用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