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下是对(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下是对(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所《新全球史》相关内容的整理:

①20世纪30~40年代,战火的年代。

经济大危机的影响,法西斯主义的盛行,以及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因素,激化了各方矛盾最终引发了“二战”。战争中盟国与德意日法西斯在北非战场、苏德战场、太平洋战场等展开了激烈较量。“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彻底摧毁了法西斯主义,但也造成了世界各国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损失。

②20世纪40年代末~90年代初,假象和平的年代。

……

③21世纪以来,没有国界的世界。

两极格局的瓦解促使了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与此伴生的环境问题、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已经成为跨越国界的全人类共同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多边合作。主要表现为一系列国际政治经济合作组织的不断涌现,合作程度在不断加深。这些国际组织对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促进世界经济繁荣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参照①③完成对②的叙述。

材料二

(2)当前,国家领导人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根据材料二所反映的外交史实,指出中国为实现“美好愿景”所做的贡献。

 

(1)“二战”后美苏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两国因为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本对立,互相猜疑,缺乏沟通,最终进入了两极对峙的“冷战”时期。美苏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全面对抗。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苏联成立情报局、经互会、华约等。“冷战”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威胁之下,美苏两国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两国势均力敌,所以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大规模的战争。 (2)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维护世界的和平、安全与稳定;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活动,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参与应对生态气候问题的活动,促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解析】 第(1)题,①和③的叙述中都含有原因、过程或者表现和评价三个部分组成,因此我们在需要确立核心事件并从这三个角度进行回答。根据时间和假象的和平可以推断,这个事件主要指的是冷战。冷战的主要背景是:“二战”后美苏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两国因为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本对立,互相猜疑,缺乏沟通,最终进入了两极对峙的“冷战”时期。冷战的概念和表现是:美苏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全面对抗。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苏联成立情报局、经互会、华约等。冷战的评价是:“冷战”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威胁之下,美苏两国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两国势均力敌,所以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大规模的战争。 第(2)题,这是一个热点类的问题,围绕的核心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的答题的方向来自于三个图片,我们应该抓住图片中的文字信息“维和警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应对气候变化”,由此推知: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维护世界的和平、安全与稳定;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活动,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参与应对生态气候问题的活动,促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谱写了一曲曲抗击入侵者的光辉篇章,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

——摘编自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第一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1840~1919年间中国抗击入侵者的事例。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完全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广大军民英勇抵抗日军侵略。八路军、新四军进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从抗战全局来看,敌后战场抗击着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在山西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0余辆,取得抗战以来的第一个大胜利。

据相关统计,日本230多万海外派遣军中有120多万被牵制在中国战场。对此,1942年4月,英国首相丘吉尔这样说道:“中国一旦崩溃,至少会使日军15个师团腾出手来,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

(2)抗日战争具有以下特点,根据材料二对相应特点进行概括说明。

(3)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民族复兴创造了国际条件。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民主政治的实现,需要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和整个社会自下而上的呼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美13个殖民地名义上都是英王所有,但由于远隔重洋等因素,各殖民地享有不同程度的自主权。年满21岁的男性公民都必须出席村镇会议,讨论和决定架桥修路、建立学校等各种事务。独立前,北美各地的识字率就已经达到70%~100%,而且已有11大学,有3万人具有学士学位。美国的开国元勋们大都熟悉盂德斯鸠的分权理论且不贪恋权位。建国时,有人劝华盛顿称帝,他拒绝了。有人给他设计了一个宫殿的草图,他也否决了。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祈》

材料二  孙中山指出:“中国革命之目的,系欲建立共和政府,效法美国。”辛亥革命后,中国虽然建立了共和政体,但从中央到地方的整个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依然掌控在封建势力手中,独立各省各自为政,南京临时政府政令难出京门。社会上“三个月无君,则惶惶如也”的思想依然如旧,袁世凯更是没有点民主的细胞,并最终在宪法的掩饰下将专制独裁一步步推向极端,恢复了帝制。

——摘编自(美)吉尔伯特《中国近代化》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独立后的美国建立民主政治的有利因素。

(2)孙中山效法美国民主政治却未能阻止帝制的恢复,根据材料二概括其原因。

(3)为保障民主,共产党人主张并实践“让人民来监督政府”“人人起来负责”。为此,建国初期进行了怎样的政治建设?

 

 

查看答案

了解古代宰相辅政制度的变迁史,对新时代的政治文明建设有借鉴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宰相辅政制度从秦确立到清朝结束,历时两千余年,先后经历了三种模式:宰相独立开府辅政制、宰相三省参议辅政制和宰相听命拟旨辅政制。

宰相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的“三正”,商朝时出现了“三公”、“左右辅助弼”的现象。西周中后期,鉴于重要辅臣不断更换易造成政务混乱,开始设置专门的辅政机构。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辅政方式虽各不相同,但辅政大臣多为贵族集团的代表,可以自辟僚属,独立行使权力,可以说他们是在“主政”与帝王分庭抗礼。

秦汉以来,宰相的出身有名门望族的,有宗室的,也有寒门的。唐宋之后,科举入仕者居多。宰相辅政制度的沿革趋势体现了皇帝专制权力欲望的不断膨胀和驾驭百官能力的不断提升。该制度对古代政治的稳定、社会的发展甚至国家的兴衰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编自郑石桥《中国职官制度中的内部控制考略》等

(1)结合秦朝、唐朝、清朝的相关史实,对宰相辅政制度的“三种模式”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宰相辅政制度的演变趋势。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宰相辅政制度的积极作用。

 

 

查看答案

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中学历史教材对巴黎公社的评价。这说明

A. 巴黎公社随时间推移失去了历史价值

B. 巴黎公社在国际工运史中的影响不大

C. 历史事件的评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D.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及其实践已经过时

 

查看答案

2015年以来,国际上发生了两件使美国大为尴尬之事。一件是在英国的带头下,美国的盟国争先恐后地申请加入美国极力抵制的亚投行;一件是当美国谋求与伊朗和解时,其盟友沙特却开始空袭伊朗支持的也门武装力量。这表明

A. 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困难重重

B. 和平与发展不是时代主题

C. 美国霸权主义是世界动荡的根源

D. 一超多强的局面已经改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