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时期,卫夫人(传为王羲之之师)有《名姬帖》《卫氏和南帖》等作品传世,其字形已由钟繇的扁方变为长方形,线条清秀平和,娴雅婉丽,去隶已远。这说明当时
A. 书法艺术离不开生活
B. 楷书成为官方字体
C. 字体演变是由圆到方
D. 楷书艺术已经出现
下列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相关的事件是
A.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
B. 巴黎和会召开
C. 国际联盟的成立
D. 《九国公约》签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迅速发展。一般说来,现代欧洲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医疗、疾病、养老、事故、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其失业保险规定:凡出于年老、残废、疾病娩、工伤、失业等原因全部或部分丧失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者,国家将提供一定的社会津贴。除此之外,国家对因公死亡或者伤残的人给予补偿,对有各种困难的人和群体给予补助,同时国家还实行社会救济制度,以保障每个人的最低生活水平。
——刘玉安《北欧福利国家制度剖析》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制度陷入重重困境。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蓬勃兴起与加速发展,资本可以随意跃出国界,工会对福利的任何进一步要求和政府扩大社会福利支出的政策都会促使资本“外逃”,资本“外逃”反过来又加剧了国内的失业压力。庞大的社会福利支出用于消费,增加了西欧国家产品的生产成本,导致这些国家在对外经济中处于劣势。国民对福利的过度依赖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和劳动力市场僵化,“福利经济”培养出一批坐享其成的懒汉,诱发了长期困扰西方社会的“福利道德”问题。
——摘编自代恒猛《全球化与欧洲“福利国家”:一个理论研究视角》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现代欧洲国家福利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的福利制度带来的社会问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人文主义,其名词为paideia,其本意之一是教育。它的“七门学科分别是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它以语言的掌握、思想的精确和辩论的熟悉为基础,并“致力于为人类解决所面临的普遍问题”,简称之为“以语言为本”的实践人文主义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发现“古希腊思想最大魅力在于以人,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被翻译成拉丁文humanitas之后,paideia形意皆变,内涵变成了“以人为本”。目的在于“人”平衡“上帝”以纠正宗教神学与经院哲学理论的偏执型,却不是“人”取代“上帝”,可称之为“以人为本”的历史人文主义。
材料三 或许有人反对将宗教神学称之为人文主义,这种反对之声有些狭隘。西方人文主义发展的过程可谓是一部与宗教神学互动的历史。没有宗教神学的西方人文主义是不完整的,甚至丧失了存在基础与基本价值。用万能理性替代万能上帝过程中,宗教人文主义也被转化成了理想人文主义。
材料四 “不管什么人都会在他的作品的某一章节里对中国大加赞颂。……中国那里的专制君王不偏不倚,每年都举行一次亲耕礼,用来奖赏那些有用的科技;所有的政府职位都要经过科举来考取;……这样的的国度是他们最为惊叹和羡慕的”。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中的公平思想对启蒙运动的哲学家们发挥了启蒙效果。……因此可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传统文化是西方人文主义的第三大思想源。”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杨国利《医学人文: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
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人文主义被称为“以语言为本”的实践人文主义的政治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和目的。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宗教改革对人文主义的贡献
(4)依据材料四,归纳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人文主义的主要贡献,并结合上述材料,概括西方人文主义发展的历程。
近代初期,清政府并未打算真心遵守中外间的条约,后来,曾国藩在谈到外交时,引用孔子的话说:笃是厚道,敬是慎重。忠、信是诚实不说假话。这种变化说明
A. 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
B. 全面开放已经成为共识
C. 西方武力迫使国人屈服
D. 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古代罗马人相信,在人类之外客观上存在着一种必须服从的力量,这就是约束人类的自然法则,法律的目的是保证人类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材料蕴含的罗马法基本理念是
A. 小国寡民
B. 自由平等
C. 贵族政治
D. 独立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