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支持该观点的最有力证据是
A. “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
B. “台湾一省应于本约批准互换后,……两个月内交接清楚。”
C.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D. “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
1854年6月,清政府与英、美、法等国达成协议,约定由三国各推一人帮办关税事务,从而确立了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的体制,这一体制
A. 表明中国海关主权开始丧失
B. 反映了清政府已经失去民心
C. 阻滞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D. 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
五代十国时期,战争不断,军队在国家中的地位大增,枢密院演变为辅政机关。北宋时,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管理财政的“三司”成为正式的宰相机构。雍正年间,为削弱诸王权力、保密军机,设立军机处。这表明宰相制度
A. 演变有其政治经济军事因素
B. 在中国古代史上越来越完善
C. 变化事关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D. 发展使皇权与相权矛盾消失
宋、元以来的进士中榜后直接被授予官职。明初开始实行“观政进士”制度:进士中榜后,并不立即实授官职,而是将其分派中央各衙门观政,之后方实授官职。这一变化
A. 强化了中央集权
B. 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C. 完善了科举制度
D. 提升了官员文化水平
据《宋史》记载,北宋有7位武将曾担任过地方知州: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宋代
A. 武将担任地方知州较为普遍
B. 武将在吏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C. 统治者改变重文轻武的政策
D. 地方百姓更加拥戴武将知州
汉高祖吸取秦始皇时形成“内重外轻”二世而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汉武帝时又形成“内重外轻”局面,至汉平帝时基本达到了“内外相制”的境地;但到东汉末年又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最终导致东汉灭亡。这些变化说明
A. 中央行政体制尚未完善
B. 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
C. 中央与地方要适度分权
D. 地方分权在不断削弱